您的位置:首頁保健人群

保健人群

身體沉重感覺往下墜

相信不少人在生活當中經常會感覺身體不舒服, 但是這些不舒服的症狀又很難去形容, 比如總覺得身體很沉重, 有一種往下墜的感覺, 對於這種情況, 人們一時也沒有辦法根據症狀進行合理的判斷, 可是又不得不去配合治療, 所以大家有必要去瞭解一下身體出現的這些問題, 應該如何去調理才能恢復的更快。

很多人嘴裡經常感覺黏膩、發甜, 嗓子中不清爽, 身體沉重發懶等, 這都是體內有濕邪的表現。

濕邪是人體內的濕度超出人體適應能力而引發的病證。 它的形成有兩種途徑:人體內的氣機運行過慢過緩, 形成了壅滯, 為內濕;人長期處於潮濕環境, 機體感受到了這種黏滯之氣, 體內的氣機也變得遲緩, 就好像外界的潮濕侵入體內, 則為外濕。

濕邪存在於人體的不同部位, 可以有不同表現。 在體表, 可以出現周身沉困、四肢酸懶沉重、皮膚濕疹等;進一步侵入關節,

則關節酸痛、沉重、活動不利, 痛處固定;侵犯頭部, 可出現頭重如裹;停滯於胸腹部, 表現為胸悶胃脹、小便短澀、大便不爽;濕性往下走, 可出現下肢水腫、小便混濁、白帶增多、腹瀉等症狀。

醫師給病人檢查, 典型的濕證都有舌苔厚膩,

偏熱的是黃膩, 偏寒的是白膩。 由於濕邪的本質是過緩, 使整個人體的運行節奏都變得遲緩, 一些重濁的東西就會在人體很多部位沉積下來, 最顯而易見的就是肥胖, 大腹便便的人可以說都是濕濁沉積造成的。 肥胖的危害大家都很熟悉, 可以進一步導致"三高", 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都接踵而至。 可見, 祛除濕邪是非常必要的。

除濕有兩種手段, 一種好比興修水利, 讓濕邪順流而下;一種是讓氣機流動起來。 第一種方法其實就是中醫說的淡滲利濕, 可服用茯苓、澤瀉、薏米、赤小豆、蓮子等藥物或食物, 但這種方法只能除掉已經生成的濕, 不能防止濕邪的再次形成, 在一定程度上來說解決不了根本問題。 這時就需要用到第二種方法--疏通氣機。

濕邪的本質特徵就是緩, 什麼能克制緩呢?當然是急。 在五臟中, 肝木是急的, 脾土是緩的, 所以第二種方法的具體實施就是健脾疏肝。

健脾是為了增強懶人的實力, 讓他有力氣運動;疏肝是讓機體的節奏變快一些, 使整個氣機流動起來,

這樣濕邪就祛除了。 健脾可以選用六君子湯, 疏肝可選用香附、蘇梗、郁金、白芍等藥物。 現代人有個特點就是懶, 整天坐著不動, 所以體質偏濕的人是非常多的。

現代的這種濕和古代不一樣, 古人勞作的多, 濕邪多由外部侵入, 屬於外濕, 用第一種方法效果非常好。 現代人濕的根源是懶, 所以第二種方法更為合適。 當然僅靠藥物還不夠, 最好的方法是克服"懶病", 多運動。

濕邪的危害雖然大, 但也要強調一點:對濕邪不能有"潔癖", 即不要總想著把濕除得乾乾淨淨。 濕其實是與生俱來的, 我們生活的環境也是燥濕適中, 完全乾燥的沙漠是沒有生機的, 因此祛濕也需要適可而止, 以免矯枉過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