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陽還五湯方歌
在諸多的行醫方中, 有好多珍貴的藥方, 對后人治療疾病有著很大的意義。 現代人覺得西藥吃起來更加方便, 中藥比較費事, 為了方便口服, 也可以選擇中成藥, 同樣起到保健、治療疾病的效果。 補陽還五湯是一種藥湯, 主要是治療中風以及腦血管疾病后遺癥的方子, 在《醫林改錯》還有相關的補陽還五湯方歌。
其歌訣是“補陽還五赤芍芎, 歸尾通經佐地龍, 四兩黃芪為主藥, 血中淤滯用桃紅”。
方藥:生黃芪120克, 當歸尾6克, 赤芍4、5克, 地龍(去土)3克, 川芎3克, 桃仁3克, 紅花3克。
用法:水煎服。 每日1劑, 分2次服用。
功效:補氣, 活血, 通絡。
主治:中風后遺癥。 正氣虧虛, 脈絡淤阻, 筋脈肌肉失養, 半身不遂, 口眼歪斜, 語言蹇澀, 口角流涎, 大便干燥, 小便頻數, 遺尿不禁, 舌苔白, 脈緩。
中醫認為, “氣為血帥”, 即氣能生血、行血、攝血之意。 “血為氣母”, 即血能載氣。 故氣與血密不可分。 方中氣藥與血藥主次分明:黃芪為補氣藥, 是主藥, 其用量數倍于其他諸藥。 而赤芍、川芎、當歸尾、地龍、桃紅為活血化淤通絡藥, 與黃芪相輔相成, 共顯補氣、活血、通絡之功。
現代藥理學也證實, 此方確有改善微循環, 擴張腦血管, 增加腦血流量, 強心, 降壓, 抑制血小板聚集以及抗炎、增強免疫的作用。
根據補陽還五湯的作用原理, 以及現代藥理研究成果, 目前臨床上用補陽還五湯加減, 配合西藥或針灸等療法治療腦血管病、缺血性中風、顱內手術后遺癥、顱腦外傷后遺癥、冠心病、心絞痛、血管性頭痛、高血壓性肢麻、跛行、萎縮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腎炎、糖尿病、下肢靜脈曲張、早期閉塞性動脈硬化、類風濕性關節炎、坐骨神經痛、小兒麻痹癥及突發性耳聾等病癥。 而黃芪的用量, 從小量開始, 一般是30~60克, 然后再逐漸加大劑量。
不過, 補陽還五湯主要還是用于治療缺血性中風和腦血管意外的后遺癥、小兒麻痹后遺癥, 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半身癱瘓、截癱。 如果初得半身不遂的人, 服用本方可酌情加防風3克, 服四五劑后去防風。 如已病三兩個月, 在用補陽還五湯之前, 曾用寒涼藥物過多, 則需在本方上加附子12~15克。 如用散風藥過多, 需加黨參12~15克。 如果與西藥、針灸等療法配合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