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嬰健康

嬰兒大便拉絲狀粘液怎麼回事?

與成年人相比, 嬰幼兒的大便通常是不成形的, 很多時候都是比較稀的, 而且每次只會拉出一小點, 這些都是正常的現象, 但大家都知道, 嬰兒的腸胃功能非常弱, 所以要學會通過觀察大便來瞭解腸胃健康狀況, 如果嬰兒的大便帶有粘液的話, 可能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嬰兒大便拉絲狀粘液怎麼回事?

首先, 只喂母乳的寶寶在快到1個月時常常會由於“消化不良”而輾轉求醫, 這是由於偏見所致。 對寶寶來說再沒有比這更麻煩的事了。

有的母親認為, 母乳是理想的營養, 所以排出的大便也應該是理想的。 母親認為理想的嬰兒大便應該是金黃色的、粘糊狀的、均勻的“有形便”, 這是一種偏見。 其實, 再沒有比母乳餵養的大便更難看了。 顏色不一定是黃色的, 常常是綠色的便多。 也很少能看到均勻的大便, 大都混有白塊或白疙瘩。 不僅如此, 有時還混有透明的線條狀粘液。

象打碎的雞蛋黃那樣沒有任何開頭的“腹瀉便”也是屢見不鮮的。

一看到這種便, 小兒科醫生就會知道是用母乳餵養的嬰兒。 對寶寶的大便懷有理想主義的母親, 當看到所謂“腹瀉便”後, 除了吃驚以後, 還會將這種“腹瀉便”看成是疾病。 在開始的兩周裡, 大便次數是每天2~3次。 後來突然每天增加到7~8次。 這是因為一般的母親在開始時母乳並不十分充足, 而到了這個時期後就漸漸地充足起來的緣故。

吃的奶量增加了, 便量也就相應地增加了。 只要量量體重就清楚了。 如果身旁有一位用母乳喂大了幾個孩子的老人, 她看了這種大便後就一定會說是正常的。 但由於現在的家庭一般只有年輕夫婦, 因而會馬上與鄰居的大嫂商量。 當這位大嫂沒有用母乳喂這嬰兒, 只瞭解用牛奶餵養嬰兒的情況的話, 那麼就會說“這一定是消化不良”。 喂牛奶的嬰兒大便乾燥發白, 而且有形, 不是“腹瀉便”。 以為大便應該有形的鄰居大嫂, 如果是第1次看到用母乳餵養嬰兒的大便,

那麼她認為是拉肚子, 這也是很自然的。

另外, 吃牛奶的寶寶1天頂多大便2~3次。 但母乳餵養的嬰兒1天大便7~8次, 這是常見的。 往往由於大便混有粘液, 次數又多, 就認為一定是“消化不良”而去看病。 當對醫生說了每天大便7~8次而且混有粘液時, 如果是位專門治兒童病的醫生就會說看看大便吧。 小兒科醫生是不會輕易相信母親所說的“消化不良”的。 醫生堅信母乳無菌, 不會引起消化不良。

實際上, 即使從事了30年的兒科醫生也沒有遇到在出生後半個月到1個月內有需要治療的腹瀉。 兒科醫生一定會讓母親在換尿布時留點大便檢查一下, 當醫生一看到大便, 就會說這是用母乳餵養的嬰兒的大便, 不必擔心。 假如這位醫生不太忙, 還會量量嬰兒的體重, 並且會告訴說與出生時相比增加了這麼多就不用擔心了。 不幸的是, 那些不專門看兒科的醫生不親眼看看大便, 只是聽憑母親的口述就說, 如果是那樣的話, 就開點消化藥吧。 於是就給消化藥。 又因為大便是綠色的, 擔心是“小兒維生素缺乏症”,

就又給注射了維生素B。 假若母親相信說“這不是病”的醫生的話, 那問題就解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