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頂草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出自《貴州草藥》
【拼音名】Dà Bái Dǐnɡ Cǎo
【英文名】Herb of Field Groundsel
【來源】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田野千里光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enecio oryzetorum Diels。
採收和儲藏:夏、秋季採收,
【原形態】田野千里光 一年生草本, 高20-40cm。 莖直立, 上部或全部多分枝, 被微柔毛或近無毛。 葉互生;葉片羽狀深裂或不裂, 長4-8cm, 寬1-3.5cm, 裂片3-5對, 開展, 多少條形, 邊緣有疏齒或無齒, 基部常有擴大抱莖的耳郭, 稍肥厚, 兩面無毛;上部葉常條形。 頭狀花序, 多數, 在莖和枝端排成傘房狀;梗細長, 有條形短苞葉;總苞近鐘狀, 長6-8mm, 直徑4-5mm;總苞片15-18個, 條形, 邊緣膜質, 先端尖, 基部有數個短小苞葉;舌狀花約10個, 舌片知小, 長約5mm;筒狀花多數, 黃色, 先端5裂。 瘦果, 圓柱形, 被短毛, 長達2.5mm;冠毛白色, 長約3mm。 花期春、夏季。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山坡荒地、村邊路旁。
資源分佈:分佈于青海、四川、貴、雲南。
【化學成份】含生物鹼(senecio alkaloids)。
【毒性】
1.對肝臟之毒性 千里光生物鹼主要之毒性為引起肝臟之病變,
2.其他作用 本類生物鹼對肺臟的嚴重毒性, 最近引起了重視。 它們還多能傷害腎小管及腎小球;靜脈注射可引起血壓升高、驚厥、子宮收縮、腸管鬆弛。 對氨甲酞膽鹼(Carbachol)引起大鼠及兔的離體腸管的痙攣, 本類生物鹼以千里光靈堿、千里光菲靈堿之解痙作用最強;它們的N-氧化物, 一般即喪失了此種抗膽鹼的作用;雙稠吡咯定環的飽和,
【鑒別】本類生物鹼引起肝臟毒性, 在化學結構上必需具備3條:1.千里光原堿應有雙鍵;飽和者如闊葉千里光堿(Platyphylline)即無肝臟毒性。 2.千里光原堿上的伯醇基必需酯化, 特別是形成環化酯後, 方有毒性。 3.酯的側鏈上, 至少有一個分支碳鏈。 千里光原堿本身並無毒性。
【性味】味甘;性平;有毒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 主小兒白口瘡;疔瘡
【用法用量】外用:適量, 鮮品搗敷或搗汁搽。
【各家論述】《貴州草藥》:清熱解毒。 治小兒白口瘡, 疔瘡。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