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失調的三種表現
在臨床醫學上,陰陽失調的臨床表現多與病癥實質的熱寒特性息息相關,《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陽勝則熱,陰勝則寒”,《素問·調經論》又說:“陽虛則外寒,陽虛則內火,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內寒”。表明在病癥全過程中身體大多數存有著變病特性的或寒或熱,或熱寒錯雜,或熱寒真偽等臨床表現。
因此,陰陽失調更變成詮釋病性熱寒轉變的具備普適性的基本辨證論治,明朝張景岳的《景岳全書》說:“熱寒者,陽陰之化也。”
1.陽盛其臨床癥狀多見壯熱惡熱、躁擾不安寧,面部潮紅渴不欲,便干尿液發黃,苔黃脈數等實性性熱病癥。
2.陰盛其臨床癥狀多見四肢厥冷、畏寒喜暖、脘腹涼痛,或泄瀉水腫、踡臥少動、口淡口不干、痰液清稀、苔白脈遲等實性寒涼病癥。
3.陽虛其臨床癥狀則是陽氣虛衰溫煦全身功能減退,陰翳相對性亢盛,由此可見畏寒怕冷喜暖、形寒肢冷,精神萎頓、倦臥少動、脈診乏力,及其下利消谷、小便清長、水腫發病等證。
4.陽虛臨床癥狀為陰津不夠,失其滋養濡養之功,由此可見口干口渴、喉干唇干、皮膚干、便干尿少、舌紅少苔,型體削瘦、盜汗、脈細數,及其午后潮熱、五心煩熱或顴紅生火等證。
5.陽盛格陰臨床醫學由此可見胸腔炙熱、惡熱、口干口渴、渴不欲而喜冷食,便干溲赤,舌紅苔薄等內火病癥,另外由此可見手腳厥冷、脈診沉伏等假寒之象。
6.陰盛格陽臨床醫學由此可見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小便清長、舌淡苔白等陰虛內熱病癥,另外由此可見身熱而欲蓋衣物、面部潮紅如妝、脈大但按之沒根等假熱之象。
7.陽盛耗陰臨床醫學由此可見口角干躁、口干、便干尿赤而少、皮膚干等陰津不夠失其濡潤之證。
8.陰盛損陽臨床醫學由此可見畏寒肢冷、面白溲清、大便糖稀等陽虛失于溫煦,及其多種多樣機能減退病癥。
9.陽損及陰臨床醫學多主要表現為陰虛內熱證與虛火證并見,但以陰虛內熱病癥主導,虛火病癥其次。
10.陰損及陽臨床癥狀亦為陰虛內熱證與虛火證并見,但以虛火病癥主導,陰虛內熱病癥其次。
11.亡陽臨床醫學由此可見大量出汗、汗稀而涼、皮膚手腳逆冷、畏寒怕冷踡臥、精神不振、神色冷漠、甚則昏迷、臉色蒼白、脈微欲絕等陰虛內熱并伴衰退危象的病癥。
12.亡陰臨床醫學由此可見汗出如油、汗熱而黏、手腳溫、喘渴心煩,或昏迷譫妄、形瘦干癟癟、皮膚褶皺、目眶陷入、唇舌開裂、舌紅而干、脈虛數乏力等虛火而見衰退危象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