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飲食

楊梅長蟲還能吃嗎

網路背景

“楊梅長蟲”微博引2萬人轉發

“楊梅長蟲”微博出現後,一天多時間裡,有2萬網友轉發了這條微博,數千網友評論。“想到我曾經可能把這蟲吃進了肚子裡,就有種毛骨悚然的感覺”。

網友“芮嶼Yuki”在微博上說自己親眼目睹拿鹽水泡出蟲子來,“楊梅裡確實有蟲!我當時就震驚了,噁心!我最怕蟲子了,以前都不曉得。我再也不吃楊梅了!”

有網友把楊梅“肉肉的”、“有嚼勁”等口感也全部怪罪到蟲子身上,擔心自己“已經一肚子的蟲了”。

“每個楊梅都有蟲,拿鹽水泡上半個小時就可以看到它們嬌嫩的身體。這類蠕蟲富含人體需要的營養元素,所以有些喜歡吃楊梅的小盆友很胖。”

最近正是楊梅上市的季節,網路上一條關於 “吃楊梅=吃小蟲”的微博引起了許多網友的關注,在微博的配圖上,一隻白色蠕動的蟲子正從暗紅色的楊梅肉裡鑽出,這一場景令許多網友直呼“噁心”,並表示以後再也不吃楊梅了。

記者2011年6月14日走訪了市區幾家水果店,來選購楊梅的市民則多數不知道楊梅裡面還可能藏著小蟲。楊梅中到底有沒有蟲子?看來只有現場試驗才能得出答案。

三次試驗

分三組浸泡楊梅

為了印證微博內容是否屬實,天府早報記者從成都市區不同地點選購了兩批楊梅進行試驗。

每批楊梅都重約半斤,12個左右。一批購於水果專賣店;一批從街上流動攤販那購買。挑選的時候,並沒有發現楊梅上有白色小蟲。

試驗裡,將楊梅兩顆分成一份。

一份泡在清水裡,一份泡在鹽水裡,另一份則泡在白酒裡。

白酒

10分鐘以後,泡在白酒裡的楊梅馬上就有三四條活的小蟲子浮出來,呈乳白、微黃色,身體柔軟,不停扭動。如果不用肉眼仔細觀察,很難辨別。小蟲爬出10分鐘後,因為受到酒精的刺激,就沉入水底,不再動彈。

鹽水

半個小時後,能在鹽水杯子裡看見幾條白色的漂浮物,都只有兩三毫米長,在水裡一扭一扭地遊。而在另外一顆大楊梅上面,看見一個白色的小點,用肉眼還很難分辨出是否是蟲子。

清水

泡在清水裡的楊梅,則沒有出現一條蟲子。

試驗結果證明

鹽水泡楊梅去蟲的效果最好,能去除雜質,又能保持楊梅的新鮮;用白酒浸泡,雖然蟲子鑽出的速度加快,但會破壞楊梅的味道;白水浸泡則毫無效果。

兩個解釋

這是果蠅幼蟲

華西昆蟲博物館館長

含有抗菌肽絕對無害

“楊梅泡出的小蟲就叫果蠅幼蟲,是楊梅中最常見的。”華西昆蟲博物館館長趙力解釋,果蠅平時以蜂蜜、果實等為食。在繁殖季節,它會被楊梅散發的氣味吸引,在楊梅表面上產卵,它的卵孵化變成幼蟲後鑽入果肉,以果肉為食。“楊梅蟲只是看著有點噁心,對身體是沒有害處的。”“果蠅幼蟲經證實還含有一種抗菌肽。”趙力介紹,已經有人研究從蒼蠅身上提取抗菌肽作為保健品,但還處於科研階段。“每條蟲子裡含有的抗菌肽很微量,還起不到殺菌作用。”

科學松鼠會

6、7月最常見

科學松鼠會成員、動物科普專欄作家瘦駝說,楊梅果蠅是楊梅常見的一種寄生蟲,微博配圖上的蟲子是楊梅果蠅的幼蟲。日常見到不新鮮的水果表面會有很小的黑色蟲子飛來飛去,就是果蠅。

他介紹,楊梅果蠅在每年的6、7月最為常見,確切地說,分別在6月中下旬和7月中下旬集中出現一次。如果蟲害嚴重,會影響收成和果實的賣相。為了防治,果農可能會適當使用農藥,但無法根除。

[連結]

新聞多次報導“楊梅長蟲”年年炒

過去幾年,關於“楊梅長蟲”的新聞多次見諸報端。專家也多次解釋過這種蟲子對人體無害,市民可以放心食用楊梅。

隨著最近一系列食品安全問題的凸現,民眾對於食品安全問題日益敏感,類似“楊梅長蟲”的消息在網路上傳播得也特別快。

記者手記>>>

別讓楊梅因蟲受傷

近年來,因蟲受傷的水果中,柑橘是一個典型代表。2008年,手機短信流傳四川某地爆發柑橘大食蠅疫情,剝開柑橘皮後能發現蛆樣肉蟲,引發消費恐慌。不僅四川的柑橘嚴重滯銷,恐慌情緒還蔓延到全國多個地區。隨後,政府緊急闢謠,專家也多次解釋這種蟲子對人體無害,而且有蟲害的柑橘僅占極小分量,已被處理,不會流向市場,但滯銷局面給各地橘農帶來的損失已無法彌補。

如今,楊梅也有蟲,而且還很“常見”,這樣的消息公佈之後,會不會引發像2008年柑橘一樣的恐慌?造成果農的損失?

但是,如果不去求證,不發佈真相,又等於剝奪了公眾的知情權。等到流言四起,再去被動闢謠,會否引發更嚴重的恐慌和更多的不信任?

這樣的資訊,公眾到底需不需要?是否每一個真相,都有必要公之於眾?

我們的選擇是:盡可能去證實,提供盡可能全面的真相,讓公眾自己去判斷。我們也呼籲,在食品安全的恐慌面前,相關部門能及時鑒證,公開信息,普及科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