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利水消腫清熱解暑就選冬瓜皮

別名

白瓜皮、白東瓜皮

【藥性】甘,涼。歸脾、小腸經。

【功效】利水消腫,清熱解暑。

【應用】

1.本品味甘,藥性平和,善於利水消腫。用於治水腫,如《湖南藥物志》以本品配五加皮、姜皮,煎服;若治體虛浮腫,如(《浙江藥用植物志》)用冬瓜皮、赤小豆、紅糖適量。煮爛,食豆服湯。

2.暑熱證。本品性涼,有清熱解暑的作用。用於治夏日暑熱口渴,小便短赤,如(《四川中藥志》)冬瓜皮、西瓜皮等量,煎水代茶飲;若治暑濕證,可與生薏苡仁、滑石、扁豆花等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15~30g。

【古籍摘要】

1.《滇南本草》:“止渴,消痰,利小便。”

2.《藥性切用》:“行皮間水濕,善消膚腫。”

3.《本草再新》:“走皮膚,去濕追風,補脾瀉火。”

【現代研究】

1.化學成分:含蠟類及樹脂類物質、煙酸、胡蘿蔔素、葡萄糖、果糖、蔗糖、有機酸,另含維生素B1、B2、C。

2.據報導, 冬瓜皮水煎濃縮,麝香少許,兌入濃液,治療糖尿病,症狀有改善或消失(中醫雜誌,1981,7:546)。 用冬瓜皮、荊芥、金銀花加減,煎服,同時配合藥汁洗浴,用於治療急性蕁麻疹,有效(山東中醫雜誌,1995,6:252)。另外,冬瓜皮還可用於催乳。

附藥 冬瓜子

為冬瓜的種子。性能同冬瓜皮。功效清肺化痰,利濕排膿。應用於肺熱咳嗽,肺癰,腸癰,帶下,白濁等證。用量10~15g。

各家論述

1.《本草圖經》:功用與冬瓜等。

2.《滇南本草》:止渴,消痰,利小便。治中風。

3.《綱目》:主驢馬汗入瘡腫痛,陰乾為末塗之,又主折傷損痛。

4.《本草再新》:走皮膚,去濕追風,補脾瀉火。

5.《重慶堂隨筆》:解風熱,消浮腫。

6.《分類草藥性》:治水腫,痔瘡。

7.《江蘇植藥志》:治腹瀉、足跗浮腫。

8.《山東中藥》:利濕消暑。

用藥禁忌

《四川中藥志》:因營養不良而致之虛腫慎用。

生藥材鑒定

性狀鑒別 果皮為不規則的薄片,通常內卷或筒狀或又筒狀,大小不一。外表面黃白色至境綠色,光滑或被白粉。內表面較粗糙,有筋狀維管束。體輕而脆,易折斷。氣微,味淡。

以片薄、條長、色灰綠、有粉霜者為佳。

選方

①治腎臟炎,小便不利,全身浮腫:冬瓜皮六錢,西瓜皮六錢,白茅根六錢,玉蜀黍蕊四錢,赤豆三兩。水煎,一日三回分服。(《現代實用中藥》)

②治損傷腰痛:冬瓜皮燒研,酒服一錢。(《生生編》)

③治跌撲傷損:幹冬瓜皮一兩,真牛皮膠一兩(銼)。入鍋內炒存性,研末。每服五錢,好酒熱服,仍飲酒一甌,厚蓋取微汗。(《摘元方》)

④治咳嗽:冬瓜皮五錢(要經霜者),蜂蜜少許。水煎服。(《滇南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