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百科

挖出來的神經性耳聾

文章導讀

你經常掏自己的耳朵,挖“耳屎”嗎?一旦耳癢,我們可能分不分時間、地點,隨癢隨挖。耳挖勺、棉棒、火柴棍、曲別針……都能派上用場,但是你知道嗎?挖出來的神經性耳聾就是這樣形成的。

一般人以為耳屎就是耳內垃圾,其實它有個非常好聽的學名——耵聹。耵聹是外耳道耵聹腺分泌的淡黃色黏稠液體,富含氨基酸、脂肪酸、溶菌酶、免疫球蛋白等。耵聹能保護外耳道上皮防止乾裂,抑菌、殺菌還能阻擋灰塵、小飛蟲進入,保護鼓膜。

一般情況下,耵聹會在說話、吃飯、打哈欠時隨下頜運動,借耳道皮膚上汗毛的推動,緩慢地從耳道內向耳道口移動,乾燥成痂後自動排出。因此,常挖耳朵可說是多此一舉,更確切地說是一種可誘發多種耳病的不良習慣。

外耳道損傷出血挖耳時使用尖銳挖耳器具或粗暴方式所致,用力過度可損傷外耳道皮膚、鼓膜,長期反復刺激可引起外耳道充血、腫脹,細菌趁機而入。

外耳道癤腫、炎症挖耳時來回搔刮,把細菌擠入毛囊、皮脂腺管引發。

外耳濕疹長期習慣性挖耳,造成外耳道皮膚粗糙、增厚、表皮皸裂、脫屑,可引起外耳濕疹。

鼓膜慢性炎症經常挖耳易刺激鼓膜發生慢性炎症,使鼓膜發紅、變厚,不小心還有刺傷鼓膜的危險。鼓膜刺破後可發生感染,形成化膿性中耳炎,導致聽力下降。

神經性耳聾挖耳時如不慎傷及內耳,可引起神經性耳聾。

“糖耳朵”看過來

有些人耳內耵聹腺分泌旺盛、外耳道上皮脫落較慢,耵聹是塊狀黏稠的液體,被稱為濕性耵聹,戲稱“糖耳朵”。這種情況下多屬正常現象,如果有異味,則可能是耵聹腺細菌感染引起的。

有濕性耵聹的人,如果長期不清理外耳道,可能形成耵聹栓塞,影響聽力。此時最好到醫院請專科醫生用專門器械取出,取出後用滴耳劑滴耳2-3天預防感染。由於濕性耵聹生成速度快,如果不方便到醫院就診,可自己挖耳,但要注意:

一、最好用棉棒輕輕在外耳道口轉動,然後耳朵朝下,讓耵聹自行排出,避免用指甲、鐵簽等尖銳物挖

二、挖耳應一周左右一次,在灰塵較多的地方可適當短一點

現在大家知道了吧,不要挖你的耳朵,這可能會誘發多種耳病。“挖出來的神經性耳聾”告訴你,掏耳朵也是要講究方式方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