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百科

健康的生活方式——養生的四個方面

文章導讀

在傳統文化裡面,養生包括四個方面:養性情、養睡眠、養居處、養房事。我們必須按照這四個方面去做,才能夠使生命長生。

養性情

如果人的性情出了很大的問題,人的生命狀態就會隨之出問題。比如我們經常會提到“現代病”,造成現代疑難雜症的三大原因是:一,情志不遂,人們在性情方面出了很大的問題,壓力、性情使人們的身體受到了很多困擾、遭遇到很多困境。二,暴飲暴食,人們沒有養成很好的生活習性,比如有一些人,很喜歡酗酒。三,缺乏運動,很多現代人不是死於疾病,而是死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傳統文化非常強調一點:人們應該建立起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夠使生命長生。一個人性情好了,他的生活就會很愉快,就會活出一種很快樂的狀態。

所謂的“養性情”,不是讓人不去生氣。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經常勸別人說你就不要再生氣了,這個是沒有用的。有用的是,讓人一開始就不去生氣。這個如何做到?傳統文化非常強調在解決任何問題的時候,一定要有方法,方法要很到位。怎麼養性情?“恬澹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大家可能會說,誰都想恬澹,可是在現實生活當中,沒有幾個人能恬澹的。所以傳統文化非常強調在解決人生困境的時候,無論如何都要尋找到一種方法去應對困難才可以。

具體的方法就是:

首先,古人說“止怒莫若詩”,假如你的性情比較暴躁,比較容易發怒,那就去學詩。從傳統文化的角度來講,中國是一個詩教大國,很多古人都會寫詩。不過現在大家很少寫詩,倒是經常喝酒,可是大家又不知道喝酒是為了什麼,好像就是為了買醉一樣,而古代人喝酒是為了什麼?是為了通神明,通經脈,愉悅情志,在陶醉到微醺的境界時,能寫出好詩來。“止怒莫若詩”,不一定要求現代人非要學會寫詩,但是最起碼要會讀詩,人一定要受教育,懂人情,通過讀詩,來放鬆自己的心情。

“去憂莫若樂”,即去除煩憂一定要懂音樂。因為只有音樂可以作用於神明,而且古代所有的詩都是可以吟誦、有音律的,所以它就能夠放鬆人們的心情。傳統文化認為五臟都對應著五音和五聲,一個人發出什麼樣的聲音來,就會說明他內在是一種什麼反映,而詩也是一個人情志的一種反映,所以人要去學音樂、學詩、學禮儀,然後安靜地去欣賞。

#p#副標題#e#

養睡眠

從生命的角度來講,睡眠和長壽的關係最為密切。曾經有人做過這樣的試驗,有三個人,一個不讓他吃,一個不讓他喝,還有一個不讓他睡,看哪個人先扛不住。結果一定是不讓睡的人先垮下來,這就是睡眠對我們生命的重要意義。

在《黃帝內經·養生智慧》中,我們已經充分地探討了養睡眠的問題,比如說一定要睡子時覺,睡子時覺是為了陽氣的生髮;一定要睡午時覺,午時是陰陽交替的時候,我們一定要在陰陽交接的時候保持休息的狀態;一定要睡丑時覺,睡丑時覺是養肝的一個重要舉措;一定要睡寅時覺,因為夜裡三點到五點氣血全身輸布,此時休息可以養氣血。所以,《黃帝內經》從生命的角度,已經告訴大家應該怎麼去睡。

養居處

中國古代有一門學問,即所謂的風水學,它把人居住的地方分為陰宅和陽宅。古時有句話,叫“室大多陰,台高多陽”。人們現在買房子,很多都喜歡買大房子,但是在中國古代,房屋的大小是有講究的。古人認為客廳可以是大的,但臥室不可以大,因為臥室的大小和人的氣密切相關,如果太大,就會耗人的氣。大家去故宮看皇帝住的臥室,會發現它實際上很小。那麼到底臥室多大才算合適?合適的標準又是什麼?古人認為,陽光從窗戶照進來以後,光線正好打在床沿的前邊,整個房間是陰陽對半的,即在房間裡會形成一個太極之象,陰陽正好各守一半,這個臥室是合乎標準大小的。

古代說“室大多陰”,中醫認為“多陰則厥”。“厥”就是四肢厥逆症,如果陰氣太盛,人就會出現四肢厥逆症,說明此時人體的功能出了很大問題。假如一個人手腳冰涼,傳統醫學就認為,這個人心氣大虛。手腳冰涼的女孩子,比較容易讓人憐惜,人們會覺得她們非常乖巧。如果用中醫的理論解釋,手腳冰涼的女孩子的乖巧實際上是由於她們身體的原因造成的,因為她們心氣不足、心血不足。如果心氣不足,血液迴圈不暢,末梢神經迴圈不好,血就很難流到身體末梢,導致人手腳冰涼。這種女孩子,基本上都是比較溫順的,男性同她們談戀愛的時候,她們會很溫順,什麼都聽男性的,但是結婚以後,如果她被養得很好,心氣足了、心血旺盛,她慢慢就會變得有主見,主意很多。現實生活中不乏這樣的例子。

中醫認為“多陽則痿”,痿症指四肢無力症,即四肢酸軟。《呂氏春秋》中說“此陰陽不適之患也,是故先王不處大室,不為高臺。”所以,古人是很強調房屋大小的。其實,不住大房子還有另外一個含義,即不要去培養奢侈的、享受的習慣,要多運動,人要經常出去走動,不要老在屋子裡待著。房子再大,也要出去走動才可以。

#p#副標題#e#

養房事

養房事,其實是指要陰陽和諧,即一個人首先要把自己的性情、睡眠調理好。在人生當中,我們是社會群體的一分子,每個人都不是一個人在生活,所以也要與別人保持和諧。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首先就要家庭和諧,也就是陰陽和諧,這就是養房事。家庭陰陽和諧了,社會才會和諧。

人體是最複雜的系統,所以中醫不可能是簡單思維,比如說缺鈣就補鈣,這是一種簡單的思維,但是從中醫的角度出發,一個人缺鈣時,補鈣能否真正補進去?如果一個人沒有一定的消化和吸收能力,補什麼東西都是補不進去的。現在生活條件變好了,很多人都去買大量的保健品來養生,但是,養生不是吃補藥,養生是一種健康的、非常有序的生活習慣。《黃帝內經》中強調的養生要點其實就是:人一定要建立起一種健康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一個人如果沒有很好的消化吸收能力,整天吃人參也沒用,很多東西都是補不進去的。如果建立起一種良好的、健康的生活習性,就會使心情愉悅,使睡眠品質高——倒頭便睡,醒來特別精神,那麼人生就會特別陽光、特別燦爛,即使天天吃窩窩頭,人也會高興。

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中醫強調的是要改變生活當中的很多有殘缺的觀念。人們只有不斷地修正自己,不斷地學習,然後不斷地感悟,才能慢慢理解中醫的一些真正內涵,並且使自己的生活更加健康、有序地向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