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百科

教師很容易患上心理枯竭


不可否認,教師是一個要承受很大壓力的職業。如果教師的心靈不夠強大的話,很容易會造成心理問題,患上心理枯竭,這樣不僅會影響教師的工作,而且還有可能會導致教師患上各種各樣的疾病。因此,教師應該要警惕心理枯竭的出現。


相信很多朋友都不是很明白什麼是心理枯竭,也不太明白教師為什麼這麼容易患上心理枯竭。針對這系列問題,我們一起來探討下吧。


心理枯竭被認為已經成為現代社會中的一種職業病。專家指出,教師是這種心理疾病的高危人群之一。教師總是時刻面對幾十甚至上百名學生,這些需要耗費大量的情感和精力。隨著班級人數的膨脹,加上過多的考試壓力與授課數量,教師的工作負荷量正逐年增長。除了應付學生之外,學校還有一大堆其他事務等著教師去做。從前是備課、上課、改作業、管學生“四面出擊”,現在加上交報表、迎檢查、師培、開會,變成了“八面受敵”,儼然成了“事務型”教師。


教師職業負有重大的社會責任。社會對教師的期望甚高,且複雜多樣。教師不但要付出許多時間和精力來照顧學生,同時還要面對來自家長、社會的諸多要求以及現實環境的種種限制。一旦教師犯了錯,就會招來一片指責聲。面對社會上的一些誤解甚至是不理解,一些教師難免會對自身的社會地位及教育理想產生懷疑,常常有種“采得百花釀成蜜,為誰辛苦為誰忙”的失落感。


教師的付出和回報不成比例。教師的工作雖然很辛苦,但收入狀況卻一直不盡如人意。在各地,拖欠中小學教師工資的事件時有發生。而那些在普通學校工作的教師,辛苦程度不比重點學校輕,甚至更操心,可是卻很難看到成績,職稱等問題更難解決,在不公平感控制之下也更易引發心理失衡。


由於社會日趨功利性,師生關係日漸淡薄,教師既要加倍用心於教學,而獲得的心理報償卻又相對漸少,容易導致心理枯竭感的產生。


現在的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家長們個個望子成龍,孩子在學校發生一些偶發事件,家長常常不問三七二十一,就向教師問罪;學生學習成績不好,家長也要歸罪於教師。於是家長對教師的不良態度,也成了教師每天都必須面對並加以解決的難題。


教師職業在辛苦之餘,還必須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這種壓力長期累積下來,就容易導致心理疾病的產生,其中最典型的一種表現就是心理枯竭。


溫馨提示:從上文我們知道,教師是十分容易患上心理枯竭的。由於教師肩負著重大的社會責任、家長的期望、學生的希望,因而導致壓力過大不能宣洩從而導致心理枯竭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