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百科

公開的秘密——飲料瓶瓶口的安全隱患

隨著氣溫的逐漸上升,人們也越來越喜愛喝一些瓶裝飲料,特別是外出遊玩的時候,攜帶方便的小瓶裝飲料,得到不少消費者的親睞;很多市民都覺得沒有開封的飲料不會為健康帶來影響,殊不知,這小小的瓶蓋卻存在大大的衛生隱患。

記者做了一個實驗,將沒有開封的瓶裝礦泉水放到墨水裡浸泡,過一會兒拿出來打開瓶蓋發現,瓶口的螺紋部分已經滲有墨水,但墨水並沒有進入飲料瓶內。國際食品包裝協會秘書長董金獅指出,在瓶裝飲料中,真正起到密閉作用的是螺紋瓶蓋上一塊突出的膠墊,正是因為這塊膠墊的密封,保證了瓶內飲料與外界的隔離。

但目前在我國,飲料都是機械化流水線生產的,封口時難免出現壓力不夠、密封不嚴的問題,而瓶口的螺紋部分又不能起到密封作用。但是,這個在食品包裝行業裡幾乎都公開的"秘密",並不為消費者所知曉。

董金獅:這部分來講容易被大家所忽視,就是說覺得很密封的,實際上外面這一層不起密封作用,它只是起保護作用。

這就說明,如果一旦有灰塵或細菌,那麼極有可能進入平時對嘴喝水的位置對瓶口造成污染。並且,瓶口的螺紋部分在從飲料出廠到消費者飲用這段時間之內,都是暴露在空氣中,不受任何保護的。而這段時間,可以是一個月,甚至是幾個月、一年。這樣的情況無疑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尤其在春夏季節,病毒病菌高發易傳染,飲料消費需求旺盛,該隱患更明顯。

董金獅:密封不好的話,特別在封口外側,它會有些細菌、灰塵在這個地方殘留,消費者喝的時候,有可能你喝進去對你健康直接造成隱患。

如此大的衛生安全隱患,為何得不到大家的廣泛重視?董金獅說,消費者不知情,瓶口螺旋處衛生標準空白,生產商家為降低成本,不願意改變瓶體模具,都是無法推動瓶口螺旋處衛生得到重視的主要原因。董金獅建議消費者改變飲用習慣,消除衛生隱患。

董金獅:一般這種飲料肯定還是要去正規超市購買,最好是成箱的,沒有打開的,打開以後如果不能確保外面很乾淨,有時候可能我們拿水沖一下,或者拿餐巾紙擦一下,這也是有效的去除灰塵的方式,但是它不能解決微生物的問題,還有打開以後喝的時候,儘量不要直接拿嘴接觸瓶蓋特別是瓶口,最好是倒在自己乾淨的杯子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