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百科

專家稱健走可以預防多種疾病

肌與僧帽肌。 【消除壓力,幫助睡眠、紓解憂鬱】 多用雙腳,能改善體內自律神經的操控狀態,讓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的切換更靈活,有助於消除壓力,更容易入眠。 健走可以預防多種疾病,不過,有心臟病、氣喘或是心肺功能不佳的患者,健走時必須特別注意身體狀況,一感到不舒服就要停止,膝關節較弱容易酸痛的人,也不宜快走。

健走是一種很普通的運動。健走可以增加人體的心肺功能,增加骨頭、肌肉力量,解除緊張、控制體重。據權威醫學專家研究發現健走能預防多種疾病。

【遠離乳癌威脅】

據美國和《護理健康研究》(Nurses Health Study)一項長達20年的統計研究指出,一周運動7小時上,可以降低20%的乳癌罹患率,而最理想的運動就是健走。

【預防心臟病】

人人都害怕自己是下一個心臟病患,據《新英格蘭醫學期刊》報導,一周健走3小時以上,可降低35~40%罹患心臟病的風險;美國醫學學會也肯定,每天健走30分鐘,可維持心肺功能的健康狀況。即使沒法每天空出一段時間健走,利用短時間走路累積也可有一定成效。

【走離老年癡呆】

美國《自然》雜誌報導,60歲以上銀髮族,一周有3天,每次45分鐘以上的健走運動,有助於維持較好的認知功能。人體中最耗費氧的部位就是腦神經細胞,深呼吸可以提供充分氧氣給腦部,促進腦神經細胞功能活化,一邊健走一邊配合呼吸,可以獲得全身血液活絡與腦迴圈順暢的雙重效果,腦血管重返強韌,自然就能預防健忘與癡呆。

【健走能降血壓】

人入中年以後,血壓多半會上升,但步行可以減少荷爾蒙分泌(因荷爾蒙促使血壓上升),因而減少血壓上升的機會;其二是步行會增加牛膽酸的分泌,而牛膽酸具有降低血壓的作用。為了安全起見,高血壓患者應先跟醫師溝通瞭解身體所能負荷的狀況,從散步開始,逐步進展到健走,但每次還是要持續30分鐘以上。

【預防動脈硬化】

現代人不健康的飲食習慣,使得體內血液中的膽固醇與中性脂肪異常增高。血液中膽固醇量過多,會逐漸滲入血管壁,動脈因此變硬變脆變狹窄,血液流通不量,容易誘發心肌梗塞、腦梗塞等病變。膽固醇有好HDL、壞LDL之分,好的HDL會把多餘膽固醇送往肝臟,預防動脈硬化,持續20分鐘以上的健走,有助分解燃燒體內中性脂肪,增加HDL的量。

【預防治療糖尿病】

造成中老年人罹患糖尿病的原因多半是因飲食過量、運動不足和壓力,而限制飲食量、減少積蓄在體內的糖分,再用運動把存在肌肉內當做能源使用的葡萄糖大量消耗掉,就可降低血糖值。美國《護理健康研究》刊載,一天輕快健走1小時,對第二型糖尿病,有50%的預防效果。

糖尿病患者特別要注意配速,同時最好隨身攜帶點心,補充能量防止低血糖。

【健走避免脂肪肝】

研究人員發現,常走路的人血液迴圈較好,血可以流到聚集在肝臟的眾多微血管末端,肝的代謝功能就好

【走出好骨質】

年紀愈長,骨質流失,骨頭裡面變乾變脆,就容易骨折或腰痛。預防骨質疏鬆症其實不難,除了多攝取含鈣食物外,運動不可減,健走更理想。需持續的走,朝每天一萬步的目標邁進。

【改善腰、肩、頭部疼痛】

平常行走坐臥你總是彎腰駝背?頭部重量約占體重十分之一,由頸椎與覆蓋頸部到背脊的僧帽肌所支撐,如果駝背或姿勢不良,僧帽肌的負擔過重,肩膀就容易僵硬酸痛。最有效治療的方式就是健走,因為健走必須抬頭挺胸、雙臂大幅擺動、大跨步前進,自然拉直背肌與僧帽肌。

【消除壓力,幫助睡眠、紓解憂鬱】

多用雙腳,能改善體內自律神經的操控狀態,讓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的切換更靈活,有助於消除壓力,更容易入眠。

健走可以預防多種疾病,不過,有心臟病、氣喘或是心肺功能不佳的患者,健走時必須特別注意身體狀況,一感到不舒服就要停止,膝關節較弱容易酸痛的人,也不宜快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