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嬰健康

3歲看老,好性格原來是這么來的!

0-3歲是孩子重要的起點,對今后的人生有著重要的影響,無論是身體的發育,還是性格、智商和情商的全面發展,每一天的改變對寶寶來說都很重要。那么作為家長,我們是否都做對了呢?

0-6歲,在內在生命力的促使下,幼兒會在某個時間內,反復做同一工作或反復學習某一項能力,并且學習能力特別強。此階段的敏感期有很多,比如肌膚觸摸的敏感期、語言的敏感期、口腔敏感期、依戀形成的敏感期、細微事物的敏感期、手腿腳等動作的敏感期、執拗和完美的敏感期、秩序的敏感期、數學敏感期、繪畫敏感期等等。

·口腔敏感期

寶寶出生后很快進入口腔敏感期,一直到1周歲多一點才停止。孩子的主要表現是吃手,無論家長怎么制止,寶寶總喜歡把小手放進嘴巴里,而且樂此不疲。家長如果以手不干凈為由阻止寶寶吃手,孩子可能會留下心理陰影。

家長只要注意寶寶入口的東西相對干凈即可,而且爸爸媽媽建議準備不同種類的物品讓寶寶用口腔去探索。此階段寶寶認識世界的方式主要依靠口腔,順利度過以后,寶寶就不會再用嘴巴吃除食物外的物。有的孩子上幼兒園、小學后還有吸吮手指或其他物品的習慣,乃至發展成其他不良行為,如說臟話、愛吃零食、吐口水等,這與口腔敏感期沒有安全度過有一定的關系。

·手腳敏感期

在口腔敏感期的后期,寶寶將進入手的敏感期。孩子的主要表現是喜歡用手扔東西、用手指摳小洞,甚至打人。其實從寶寶的角度出發,這些行為只是在做手臂肌肉運動。而在口腔敏感的后期,寶寶也將進入腿的敏感期,實際上同一階段常常有兩、三個敏感期交叉出現。

·物權意識敏感期

寶寶滿2周歲后將進入物權意識的敏感期,孩子的主要表現是喜歡宣示所有權,有口頭禪“這是我的”、“那是我的”,不喜歡和別人分享,有時候媽媽也沒有辦法從孩子手里拿東西。

家長千萬不要亂貼標簽,認為寶寶小氣、自私,試圖糾正他的這個毛病。事實上,寶寶只是在進行物權歸屬的訓練,用物權歸屬權確認的方式來認知自己與物品之間的關系。國外的育兒專家認為,“我的我的,什么都是我的”是1歲孩子的處世哲學。

通常這一時期將持續3-4個月,父母應該給予理解,在孩子有明顯不要的表現時順著他的脾氣來,而不是粗暴的批評。我們可以在適當的時候,比如別的小朋友和他分享玩具時,在一旁告訴他:“xx把玩具給你玩,高興嗎?”在他有所表示后,再說:“你把玩具給別的小朋友玩,他們也會很高興。”像這樣幾次以后,再嘗試讓他分享自己的玩具,讓他明白玩具是他的,給別的小朋友玩還是可以拿回來的,而且和大家分享很快樂。如此寶寶慢慢就會接受分享,一般孩子在3周歲左右就會進行分享階段。

Tip1:在孩子物權意識強烈的時期,家長一定不可以試圖逗引孩子,用強制的手段奪走孩子手里的物品,還指責他:“你真自私了!”這是絕對要禁止的行為。

Tip 2:當孩子知道分享時,比如將手里的食物分給家長吃,家長應該愉快地接受,而不是去拒絕,和他說“我逗你呢,我不吃,你自己吃吧。”這樣的行為其實是在拒絕孩子的分享,時間久了,孩子會把分享與失望劃上等號,以后就不愿意分享了。

·秩序、完美、執拗敏感期

寶寶3-4歲時是秩序、完美、執拗的敏感期,孩子主要的表現是家長如果將一個蘋果切小塊分給孩子,孩子會哭鬧不止、不愿意接受。這是因為該階段的孩子追求完美,而我們破壞了蘋果的完整。

除此之外,不同的敏感期表現的行為各不相同。如果孩子可以順利度過這些敏感期,日后才能保持健康的心態。

3周歲以前是人一生中重要的時期,早期教育的重點在于心理成長,而不是依據學了多少知識來判定。此階段如果家長過分溺愛孩子,事事以孩子為先,對他特殊照顧,包辦他的一切事情,或是不尊重他,輕易滿足他的物質要求,而不注重他內心的需求等,只會讓孩子以后獨立性差、貪圖享樂。

·禮貌教育

孩子不是“教”出來的,家長只需以身示范即可。比如,當別人和寶寶打招呼時,他沒有表示。不少家長常因為禮貌的原因催促孩子,“怎么不叫奶奶啊,怎么不說話,快叫奶奶,你這孩子怎么總這樣”等等。這就是典型的“教”,這會讓孩子很有壓力,如果家長一邊教還一邊指責孩子,很容易引起孩子的抵觸情緒。其實我們只需用孩子的語氣說:“奶奶好!”或是“奶奶,再見!”等等。這就是正確的示范。

·日常護理教育

一般情況下,1歲半的寶寶就可以開始穿鞋的練習。若是孩子穿反了(事實上孩子經常穿反),很多家長這是會說:“錯了,左右反了。”但是這是的寶寶還沒有對錯的概念,并不能理解大人的意思,你說錯會讓孩子有壓力,而家長不悅的語氣也會讓孩子緊張。

爸爸媽媽只要告訴孩子正確的做法,平靜地說:“兩只鞋子交換一下”。如果你用“教”的:“這是右,這是左”,孩子根本不明白。孩子這時的大腦發展尚未健全,太復雜的知識接受不了,簡單的命令更容易實施。經過1-2個月的提醒,寶寶就可以學會自己穿鞋,而且左右正確。

·游戲、學習教育

做游戲和玩玩具也是如此,家長只要示范即可。家長需要稍微放慢速度,讓孩子看著你的做法,然后給他足夠的時間來反復練習,千萬不要在一旁老師說“錯了錯了,不是這樣做的。”

若是一直是你在教,一旦沒有人繼續教,孩子自己就不會做,慢慢就失去了自我學習的能力。而且家長不停地打擾會破壞孩子的專注力。家長應該多一點耐心,給予孩子自我調整的機會,而不是批評。家長足夠的尊重,還可以讓孩子擁有自我教育的能力。

雖然有很多家長選擇利用學步車來教孩子走路,但事實上學步車對寶寶的走路乃至身體健康有害無利。孩子學習走路首先需要戰勝內心巨大的心理障礙,還要掌握如何保持身體平衡力,而學步車只要有一個觸碰點就可以溜出很遠,不利于孩子戰勝心理障礙學會適應走路,所以使用學步車的寶寶反而學走路更慢。

再來,使用學步車的孩子通常是腳尖著地,家長還要再花大力氣來糾正,讓孩子調整用腳掌著地。另外,如果使用學步車,會大大減少孩子爬行的機會。可能有家長認為自己的孩子跳過爬行直接學習走路很聰明,其實不然。

寶寶的動作發育遵循自然規律,爬行可以鍛煉孩子的協調性,先學習爬行再學走路發育才健康,否則協調性差會造成前庭神經發育不良,不利于今后閱讀、寫作的學習、語言的發展和運動能力。

我們要知道,喜、怒、哀、樂、恐懼等是正常的情緒表現。我們不能僅憑個人的主觀意向來認為孩子哭鬧很煩。在孩子啼哭時,我們應該試圖理解孩子的內心感受,而不是哄或指責:“不要哭”。哭泣是孩子發泄心理矛盾沖突的方式,我們只要給予他一個溫暖的擁抱,輕輕撫摸他的后背,告訴他:“哦,寶貝,媽媽知道……(剛才發生的事情),你很難過,媽媽理解你”。

·接受不良情緒

調整孩子的情緒應該先從接受的情緒表達開始。你告訴寶寶,你知道他的難過、不開心,他的負面情緒會減輕。然后說“媽媽愛你,媽媽理解你”之類的話,再配合3次深呼吸,幫助寶寶發泄出不愉快的情緒效果更佳。做完這些,寶寶臉上可能還掛著淚珠就跑去找小朋友玩去了。

·男孩子也可以哭

在對待男孩子哭的問題時,我們可能會去指責,常說:“男孩子,哭什么!”這樣的做法使男孩子幼兒時期無法發泄出他的負面情緒,待他長大以后,他心理壓抑也就不知道該如何發泄,喜歡也不會表達,所以通常讓丈夫說一句愛你很困難。這也就是說,這樣的男孩子在今后踏入婚姻生活后,存在無法與妻子進行良好溝通的問題,影響婚姻的質量。所以,我們不要再阻止小男孩的哭泣,接受他的悲傷,給予他適當的安慰。

·別急著去安慰

在寶寶只有幾個月大時,我們常常一聽到孩子的哭聲,就急沖沖的跑過去哄寶寶。這樣的做法也是不正確的,會使他養成控制家長的心理。我們應該用平和的語氣來應答:“寶寶餓了嗎?媽媽來了。”如果孩子哭鬧不止拒絕某件事,我們可以先妥協:“好,現在先不要,我們待會再……”不要讓寶寶用哭鬧將你控制住。

當然,教育方法有時候要看具體的情況,這就要求我們平常應該多觀察和總結。

孩子在2-3周歲,常常會出現愛打人的行為。這時,大人千萬不要說:“不要打人”“你怎么又打人了”之類的話,這是起不到作用的,只會讓孩子認為打人這個行為可以引起大人的注意,你越是反復制止他就越愛動手打人。

·敏感期的探索方式

大部分的孩子此時正處于口、手和腳的交叉敏感期,他們特別喜歡用口、手、腳來認識、探索世界以及他們感興趣的事物,這其中就包括他人的身體,所以就有了“打人”“咬人”等攻擊行為。

·人際交往技能的欠缺

另一個原因是因為寶寶還沒有學會如何進行人際交往互動,在他們的言語無法正確表達醋自己想要表達的意思時,他們一著急常常用會出現身體攻擊動作來替代。事實上,他們可能只是想表達“你讓開”“你不要拿我的玩具”,但是情急之下先出手推搡或搶奪了。

·安全感的缺乏

也有的孩子是因為嚴重缺乏安全感,所以用攻擊別人的行為來發泄負面情緒,或是想要引起父母的關注。這時家長應該先別急著把“你愛打人是個壞孩子”的標簽貼在孩子身上,而是在孩子出手打人后,把孩子抱住不讓他繼續打人,向對方的家長和孩子道歉,然后平靜地離開。另外還應多陪在孩子身邊,給予他足夠的安慰,記住這時講道理是沒有作用的。

父母應該如何做

而被打的孩子的家長也請保持冷靜,千萬不要有自己孩子被別人欺負的想法,因為很多小朋友是通過肢體沖撞來進行交往的,學會理解打人的小朋友不是故意的也不是性格不好。如果家長認為孩子受欺負了,容易讓孩子養成受氣包的性格,以后也會經常被欺負。離開現場回家以后,也不要說孩子被xx打了,這會讓孩子形成我很容易被別人打的想法,他可能會認為自己有什么方面不好讓別人不喜歡,進而養成膽小怯懦的性格。最好的做法是,建議你首先接受對方家長的歉意,然后對打人小朋友說:“我知道你是個好孩子,你只是想和我們家寶寶一起玩,你們來握個手吧。”

待孩子滿3周歲逐漸變得懂事。假如還是有愛打人的行為,就需要深入的考慮他打人的原因,比如是否有家暴的問題等,然后消除根源,同時在他出現打人等攻擊行為時及時制止,并明確告訴他“不可以”。在這里要注意,只要簡單的告知“不可以”,而不是說“打人不可以”,千萬不要代入負面的信息,應該淡化負面行為,切莫強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