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百科

中醫“治未病”的探索

導語:中醫最大的特色便是治未病,未病先防,主張通過日常的調理維持人體陰陽的平衡,與自然界的平衡,達到陰平陽秘,不生病的狀態!

中醫藥學在兩千多年的實踐過程中,為中華民族的健康維護做出了重大的貢獻,蘊含著諸多行之有效的思想和方法,其中,被認為是中醫至高境界的“治未病”,是中醫健康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

治未病的含義與作用

治未病起源于我國的《黃帝內經》。《黃帝內經》諸多篇章都不斷地強調“治未病”理念,多次論及“治未病”實踐原則。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指出,“圣人不治己病治未病,不治己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己成而后藥之,亂己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靈樞?逆順》也明確提出,“上工刺其未生者也,……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己病”。此后,“治未病”的思想經過歷代醫家的發展與完善,成為中醫藥理論體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其思想價值在于將“治未病”,作為奠定醫學理論的基礎和醫學的崇高目標,倡導人們珍惜生命,注重養生,防患于未然。

“治未病”是中醫學重要的思想。“治”的含義,是管理、治理的意思。“治未病”,就是采取相應措施,維護健康,防止疾病的發生與發展。嚴格來說,“治未病”涵蓋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瘥后防復三個層面,強調人們應該注重保養身體,培養正氣,提高機體的抗邪能力,達到未生病前預防疾病的發生,生病之后防止進一步發展,以及疾病痊愈以后防止復發的目的。這種重在治未病的思想,實質上體現了中醫重視預防的思維模式。而將能夠掌握治未病思想理念、擅治未病的醫生稱為“上工”,也說明了中醫對“治未病”的重視程度。事實上,中醫藥學幾千年醫療保健中一直都在應用“治未病”的思維方式,正因為此,“治未病”成為中國傳統健康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

“治未病”的繼承與創新

較長時期以來,治未病的醫學思想逐漸被淡化。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渴望健康的欲求日益增長,逐漸認識到單純治療己病是遠遠不夠的。21世紀的醫學將從“疾病醫學”向“健康醫學”發展,從重治療向重預防保健發展,從針對病源的對抗治療向整體調節發展。這種發展趨勢不斷地告訴我們,中醫“治未病”理論的實踐對于提高國民健康素質、預防疾病的發生具有獨特的優勢,對構建和完善中國特色的醫療和保健體系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因此,我們必須對作為中醫健康文化核心的 “治未病”思想加以繼承與創新。

#p#副標題#e#

一方面,深入挖掘“治未病”的思想內核,整理規范中醫反映健康狀態的生命指征,并沿著中醫理論的軌跡,不斷探尋新的更精細的機體內外健康征象,使采集手段不斷現代化,并與健康狀態指征的檢測和中醫健康狀態的干預完美銜接,成為中醫“治未病”一以貫之的理論內核,為構建和完善中國特色的醫療和保健體系提供思想基礎。另一方面,系統整理總結以“治未病”為核心的中醫維護和促進健康的技術方法,將其整合成針對不同健康狀態的、可個性化的健康干預標準,使其能夠被不同受眾廣泛接受和普遍使用。據此開展以“人”為中心、以養生為手段、以人體健康為目的“治未病”實踐,將中醫學倡導的“治未病”思想以及豐富的養生理論、寶貴臨床經驗與當今預防醫學、康復醫學、老年醫學的發展相結合,從而實現“治未病”的繼承與創新。

“治未病”的現實服務

大量的社會實踐告訴人們,針對疾病的醫學思想和行為,在醫治疾病的同時,患病率卻不斷增加,在醫學與藥物學進步的另一面又導致醫源性、藥源性疾病的上升,醫療費用因而也日益上漲,難以控制,造成了社會的極大負擔。1996年世界衛生組織在《迎接21世紀挑戰》報告中指出:“21世紀的醫學,不應繼續以疾病為主要研究對象,而應以人類健康作為醫學研究的主要方向。”說到底就是將醫學的重心從“治已病”向“治未病”轉移。

隨著現代社會亞健康人群日益增多及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國家人口與健康科技發展戰略確定了戰略前移的方針:即從疾病為主導向健康為主導轉變,重預防、重保健,使人們逐步形成維護和促進健康、不得病或少得病的意識和觀念。因此,“治未病”要成為社會共識,成為廣泛的社會實踐活動,才能使人們掌握健康長壽的主動權,擺脫疾病的困擾。

中醫“治未病”,主張通過飲食、運動、精神調攝等個人養生保健方法和手段來維系人體的陰陽平衡,達到維護“精神內守,真氣從之”的健康狀態和“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的疾病預防目的。

中醫“治未病”,要重視人的體質,從具體的人出發,首先對其體質狀態進行辨識,然后根據其體質特點權衡干預措施,通過中醫中藥的調整,使機體恢復到正常工作和生活狀態。及時調理偏頗體質,提高健康水平和生存狀態,從而實現“治未病”思想在現代社會的應用。

中醫“治未病”應用于亞健康人群,雖然亞健康人群在臨床檢查上暫時難以發現明確的病因及器質性病理變化,但也可根據“治未病”的理念,針對其“未病”狀態,給予及時、有效的干預,以幫助其緩解不適或提高生活質量,預防和控制潛在“疾病”的發生或發展。

中醫“治未病”應用于慢病高危人群,將中醫養生保健方法運用到高血壓、糖尿病以及惡性腫瘤等慢性疾病預防,消除或減少精神、心理以及不良生活習慣等“致病因素”的影響,從而實現“治未病”思想在慢性疾病防治中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