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腦干腫瘤的偏方

腦干腫瘤是我們人體常見的一種疾病,而且這種腦干腫瘤在不同的年齡段的發病率往往也是不一樣的。眾所周知,目前的臨床醫學對于腫瘤的治療并沒有什么特別的藥物或者方法,所以很多腦干腫瘤患者也正是因為知道這一點,所以在自己患上腦干腫瘤之后往往會在私底下尋求一些治療腦干腫瘤的偏方來幫助自己醫治腦干腫瘤。


腦干腫瘤的偏方一:白菊花決明粥:

組成:白菊花20 g,炒決明子15 g,粳米100 g,冰糖少許。

制作:先把決明子放入鍋內炒至微有香氣,取出即為炒決明子,待冷后和白菊花一起放入沙鍋內,加適量清水煎煮取汁,去渣,加入淘干凈的粳米煮成粥,粥將熟時,放入冰糖少許,煮至溶化即可。

用法:每天早、晚各服1次。

功效:清肝降火,滋陰清熱,養神通便。

方解:此膳主要治療頭昏目干澀,視物模糊,口干渴等,宜清肝降火明目。

膳中白菊花為菊花科植物菊的頭狀花序,含有揮發油,并有腺嘌呤、膽堿、水蘇堿等,性味甘、苦、平,入肺經。《日華子本草》中記載:“利血脈,治四肢游風,心煩,胸膈雍悶,頭痛,作忱明目。”輕清涼散,甘涼益陰,苦可泄熱,善解頭目風熱,又能平肝熄風,主治外感風熱、肝陽上亢。決明子性味甘、苦、咸、微寒,入肝、膽經,有清肝明目的作用,用于肝膽郁熱而致的目赤澀痛,羞明多淚,《證治準繩》方,治目赤多淚,用本品內服。所以此膳組合較好,對頭目昏眩,視物模糊,口干渴等有一定的療效。

腦干腫瘤的偏方二:加味四物粥:

組成:全當歸15 g,生地黃10 g,川芎9 g,蔓荊子、白芍各12 g,粳米150 g,紅糖適量。

制作:將前5味中藥,去雜質后,放入沙鍋內,加清水適量煎熬成藥液,去渣留汁;把粳米淘干凈,放入沙鍋內,倒入中藥藥液,如果藥液少,再加適量清水,先武火燒開,再用文火慢煮,至粥熟后,加入紅糖,再煮沸3~5分鐘即可服用。

用法:1劑/d,2次分服,可連服。

功效:消腫解毒,活血通絡。

方解:中醫認為不通則痛,所以宜用活血祛瘀、補血活血的藥物治療。此膳中主要用藥為當歸,當歸性味甘、辛、溫,入肝、心、脾經,為補血要藥,能補血調經,在此方中主要用于活血止痛,用于創傷、癰腫、血瘀血滯疼痛的證候。《本草綱目》謂:“治頭痛,心腹諸痛,潤腸胃、筋骨、皮膚,治癰疽,排膿止痛,和血補血。”白芍苦、酸、微寒,入肝經,主要功效是柔肝止痛。養血斂陰,平抑肝陽,與川芎配伍,活血調經、止痛,效果很好,與生地黃、鉤藤、菊花等藥配伍,治療肝陽亢盛的頭痛、眩暈。此膳配伍較為合理,對腦瘤疼痛和頭昏等癥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腦干腫瘤的偏方三:天麻鉤藤粥:

組成:天麻、梔子、杜仲各10 g,鉤藤、茯苓、桑寄生各12 g,益母草15 g,半枝蓮30 g,粳米150 g,白糖、清水各適量。

制作:將上述8味中藥去雜質后,放入沙鍋中,加清水適量,用武火燒沸,再用文火煎煮1小時,過濾去渣留汁,取汁備用;將粳米淘干凈,放入沙鍋內,加水適量煮成稀粥,慢火煎至粥熟后,倒入藥汁,加入白糖,再煮1~3沸即可食用。

用法:1劑/d,2次分服,連服5~7天為1個療程。

功效:平肝潛陽,清熱熄風,解毒消腫。

方解:本膳所治之證為肝陽上亢,頭目昏眩,目脹耳鳴,宜平肝潛陽,清熱熄風。

膳中天麻性味甘、微溫,入肝經,此藥常與止痙藥同用,可以治風搐,還可用于肢體麻木、手足不遂、肝虛頭痛及眩暈證,對于肝陽上亢者與養陰平肝藥同用。《珍珠囊》謂:“治風虛眩暈頭痛。”天麻體肥質潤,富含黏液,專入肝經,有熄風止痙、通絡止痛的功效,治療眩暈一癥最為多用;本膳還配伍鉤藤,有清熱、平肝、止痙的作用,適用于風熱頭痛、眩暈、目赤諸證,有除風熱、平肝陽、清頭目的功效。加上其他藥物,亦有相輔相成的作用,所以此膳在治療肝陽上亢和腦瘤方面有很好的功效。

上面介紹的三種偏方,目的就是為了治療腦干腫瘤,而且這三種不同的腦干腫瘤的偏方對于治療腦干腫瘤所帶來的效果往往也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的患者朋友可以根據自己的身體情況來選擇適合自己的偏方進行治療,同時還不要放棄醫生的常規治療,因為所有的偏方對于腦干腫瘤的治療所起到的只是輔助治療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