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老年人血管性癡呆的癥狀

老年人血管性癡呆是老年人常見的一種疾病,而且在現在的社會中,這種老年人血管性癡呆病的發病率還是比較高的。當然,老年人血管性癡呆病的癥狀也是有很多的,很多時候,醫生們在檢查老年人血管性癡呆的時候就是依靠這些老年人血管性癡呆的癥狀來判斷的。通常情況之下都是比較準確的。

老年人血管性癡呆的發病原因也很多,而且很多原因目前為止還沒有被發覺出來,所以這種老年人血管性癡呆病還是比較嚴重的一種疾病,通常患者會出現記憶衰退的癥狀。那么,下面就來詳細地介紹一下有關老年人血管性癡呆病以及老年人血管性癡呆的癥狀方面的相關知識。

凡與腦血管因素有關的癡呆,統稱為腦血管性癡呆(vascular dementia)。首先必須指出,癡呆實際上是泛指大腦功能衰退,特別是與智能有關的功能全面衰退,而且要衰退到一定程度的綜合征。通常包括記憶力、認知力、情緒與行為等一系列的癥狀與體征,并且持續到數月或半年以上。血管因素主要是指腦內血管,即頸動脈與椎基底動脈兩大系統。可以是這些血管本身的病變,也可以是顱外大血管及心臟的病變,間接影響腦內血管,供血不足而致腦組織缺血缺氧性改變,最終使大腦功能全面衰退。

臨床癥狀

臨床癥狀可分為2類,一類是構成癡呆的精神癥狀,另一類是血管病繼發的腦損害神經癥狀。

在構成癡呆的精神癥狀中,記憶力衰退是早期的核心癥狀,包括近記憶、遠記憶以及即刻識記,但最早出現的是近記憶力的缺損,遠記憶力障礙多在后期出現。隨著記憶力減退,逐漸出現注意力不集中,計算力、定向力、理解力均有不同程度減退。有作者觀察到最常見的是時間定向力、計算力、近記憶力、自發書寫及抄寫能力降低。真正的精神癥狀相對較少。記憶力與智能的檢測目前多采用量表的形式,如記憶商(MQ)、長谷川智力量表(HDS)、簡易智能量表(MMSE)等。若患者因病情難以完成測試時,可對其親屬或同事采取社會調查問卷形式,如克萊頓皇家行為量表(CRBRS),間接了解患者的智能情況。在評價這些量表的結果時,應充分考慮受試者的病情、年齡、文化程度、心理狀態,以及測試時的環境、測試者的技術熟練程度等。應特別強調,量表數值低下并不一定是癡呆,必須綜合考慮,必要時宜重復檢測。

由于血管病變引起的腦損害,根據部位不同可出現各種相關的神經精神癥狀。一般來說,位于左大腦半球皮質(優勢半球)的病變,可能有失語、失用、失讀、失書、失算等癥狀;位于右大腦半球的皮質病變,可能有視空間覺障礙;位于皮質下神經核團及其傳導束的病變,可能出現相應的運動、感覺及錐體外系障礙,也可出現強哭、強笑假性延髓性麻痹的癥狀,有時還可出現幻覺、自言自語、木僵、緘默、淡漠等精神癥狀。

以上癥狀與體征在多發性腦梗死癡呆病人常呈階梯式發展,發病可以突然,也可隱匿,每一次發作后,可留下一些神經精神癥狀,一次又一次疊加,直到智能全面衰退,成為癡呆。大面積腦梗死性癡呆多急性發病,病情嚴重,僥幸存活者大都會遺留嚴重的神經癥狀與體征,如癱瘓、臥床不起、失語、喪失生活能力,表現的癡呆多較嚴重。

皮質下動脈硬化性腦病發病多較隱匿,肢體運動障礙也比較輕微,病情可長期相對穩定,但也可在1次卒中后病情迅速加重,智能明顯降低并且進行性惡化。

丘腦性癡呆以精神癥狀為主,如遺忘、情緒異常、嗜睡,由于伴發腦干病變,可出現眼球垂直注視困難及其他中腦、腦橋癥狀。一般來說,運動癥狀不明顯,也不持久。

分水嶺區梗死性癡呆臨床罕見,主要依靠影像學診斷,CT或MRI于腦動脈相鄰處出現異常影像。臨床多出現在各種原因繼發的腦血管低灌流后,如長期休克,低血壓未糾正,心功能不全,不適當使用降壓藥。臨床癥狀可輕可重,依損及的腦區而不同,雙側病變多較嚴重,少數顯示為癡呆。

一般來說,多發性腦梗死性癡呆、丘腦性癡呆以及Binswanger病病變多在皮質下神經核團與白質,其癥狀多屬于皮質下癡呆范圍。大面積腦梗死性癡呆與分水嶺區梗死性癡呆既涉及皮質,也涉及皮質下,其臨床癥狀與體征為皮質與皮質下混合性癡呆。

所以,相信通過上面文章的詳細介紹,大家應該對于老年人血管性癡呆以及老年人血管性癡呆的癥狀都已經有了很大程度上面的了解。在了解之中我們便可以清楚地知道一點,那就是老年人血管性癡呆的癥狀一般可以分為兩點,一點是精神癥狀,另外一點就是腦損害的神經癥狀,所以廣大的老年朋友在以后的生活中一定要好好注意這些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