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胃病的中醫治療方法

胃病當然不是一種疾病而應該是一組疾病,胃病的治療是非常困難的,因為我們的胃經常要吃進東西,這給治療胃帶來了很大的難度,胃病容易反復,那么我們是不是可以采用中醫的方法來治療胃病呢?答案是肯定的,中醫在治療胃病上面有著獨特的優勢,我們一起看看下文的介紹。

采用中醫治療胃病的方法有很多種,我們既可以采用中醫那么的手段來起到治療胃病的好處,也可以采用中醫針灸的方法來治療胃病,下文我們介紹采用中醫中藥的方法來治療胃病。

胃病的中醫治療方法之一

白芍15克,丹參15克,炙甘草10克,生姜10克,大棗5枚,白術15克。加減: 噫氣矢氣不暢加佛手;脘中隱痛明顯者加元胡、香櫞皮;胸脘拘急、氣逆咽梗者加香附、蘇梗;脅背脹痛加廣木香、郁金;食少難消加雞內金、炒谷麥芽;大便溏瀉加茯苓;大便秘結加肉蓯蓉;貧血、頭眩者加當歸、枸榿子。

用法:日一劑,水煎,分溫二次服

主治:萎縮性胃炎,淺表性胃炎。癥見胃脘痞滿,空腹隱痛,得食稍緩,喜曖喜按,噫氣矢氣,納呆食少,口淡乏味,倦怠消瘦,便溏,舌淡脈弦等,中醫辨證屬于脾胃虛弱、氣滯偏寒、升降失調之胃痞證。

胃病的中醫治療方法之二

和中消痞湯

組成:黨參15克,制半夏10克,黃連3克,丹參15克,蒲公英15克,白芍15克,炙甘草6克,干姜3克。加減: 胃痛明顯加元胡、香櫞皮;胃中冷倍加干姜、肉桂;灼痛口干者干姜易炮姜,加石斛;噫氣矢氣不暢加佛手、枳殼;食少難消加雞內金、炒谷麥芽等。

用法:日一劑,水煎分兩次口服。

主治:淺表性胃炎、返流性胃炎、萎縮性胃炎等病。癥見胃脘悶脹,或脘腹痞滿,嘈雜不舒,似痛非痛,飯后飽脹明顯,納呆食少,口苦口粘,大便不暢,舌苔厚膩,脈象弦滑等,中醫辨證屬于脾胃氣虛、痰濕中阻、寒熱夾雜之胃痞癥。

按語:本方系由《傷寒論》半夏瀉心湯、芍藥甘草湯、理中湯化裁而成,僅適用于寒熱錯雜癥

胃病的中醫治療方法之三

健中調胃湯

組成:黨參15克,白術10克,姜半夏6克,陳皮6克,降香10克,公丁香6克,海螵蛸15克,炙甘草6克。加減:胃中冷痛較重者,加良姜、畢澄茄;脘腹脹滿,噫氣矢氣多者,加佛手、香椽皮;泛吐清水,或胃有振水音者,加茯苓、生姜、三七粉(另沖服)。

用法:先將藥物用冷水浸泡20分鐘,浸透后煎者。首煎沸后文火煎30分鐘,二煎沸后文火煎20分鐘。煎好后兩煎混勻,總量以200毫升為宜,每日服1 劑,早晚分服,飯前或飯后兩小時溫服。視病情連服3劑或6劑停藥1天。俟病情穩定或治愈后停藥。服藥過程中,停服其它中西藥物。

主治:消化性潰瘍、慢性胃炎。癥見胃痛、嘈雜、泛酸、空腹尤甚,得食稍減,喜曖喜按,噫氣矢氣,大便或溏或燥,舌質淡紅,苔白滑,脈象沉細或弦,中醫辨證屬于脾氣虛偏寒夾飲者。

按語:本方系由《外科發揮》六君子湯加減組成。臨床上治療消化性潰瘍、慢性胃炎頗有效驗

上文我們介紹了胃病這種疾病是非常難以治療的,因為胃病容易出現反復,治療胃病的時間需要很長才行,我們可以采用中醫的方法來治療胃病,上文詳細介紹了采用中醫中藥的三種治療胃病的方法,希望對大家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