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治療奶癬的偏方

奶癬,又名胎癬、胎瘡,為發于嬰兒的一種濕瘡,好發于嬰幼兒之頭面部,或可延展于其他部位。《圣濟總錄》論曰小兒體有風熱,脾肺不利,或濕邪搏于皮膚,壅滯血氣,皮膚頑厚,則變諸癬。或斜或圓,漸漸長大,得寒則稍減,暖則癢悶,搔之即黃汁出,又或在面上,皮如甲錯干燥,謂之奶癬。

偏方一

黃柏面30克,寒水石面15克,青黛面3克。將藥物用香油調涂患處,每日搽2次。

偏方二

黃連30克,枯礬15克。將藥物共研細末加凡士林適量,配成軟膏外涂患處。

偏方三

地骨皮30克,鮮女貞葉60克,川黃柏15克,青黛30克,生大黃30克,松花粉30克,枯礬9克。將前鮮女貞葉及地骨皮煎湯,放至溫熱后洗患處,洗后用毛巾吸干水分,將后面5味藥共研成的極細粉搽患處。每日早、晚各1次,連續使用3-5天可治愈。

中藥治療奶癬——方二:

偏方一

生大黃12克,川連12克,黃柏12克,苦參12克,蒼耳子12克。將藥物加水煎湯,外洗患處。每日3次,每次15分鐘。若滲出液量多,可加枯礬15克。

偏方二

茶葉末30克。將藥物加水煎湯,趁熱外洗患處。之后用藥物敷患處。每日2-3次。適用于皮膚褶皺出現紅腫潰爛的濕疹。

預防

1.乳母及患兒忌食魚腥、海味、辛辣、雞、鵝、牛、羊等。

2.溫開水洗臉洗身、忌用熱水或肥皂清洗患部,如結痂較厚,先用植物油濕潤,然后輕輕擦去。

3.患兒不宜穿化纖或毛織衣,也不宜穿著過厚,避免接觸鴨絨等容易引起過敏的物品。

4.忌用刺激性過強的外用藥物。

5.患奶癬較嚴重的嬰兒,應禁止接種多種疫苗,不能注射預防針,不宜接種牛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