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出游采摘野菜謹防中毒 四種野菜最易引發中毒

中秋節、國慶節長假即將到來,不少人想趁著假期出行游玩,農家野味很受游客歡迎。但最近有報道說,景區餐飲嚴禁亂用野菜,因吃野菜食物中毒的不在少數。出門游客也有注意了,路邊的野菜不要采,小心吃了食物中毒!下面為您介紹幾類易中毒的野菜。

景區餐飲嚴禁亂用野菜

假期出游,少不了品嘗農家野味,8月25日食品藥品監管總局下發通知,嚴禁餐飲服務單位加工制作來源不明的野蘑菇、野菜、野果等。通知要求各地加強2014年中秋國慶節日期間食品安全監管,重點檢查雙節期間月餅市場、肉制品、民俗特產等節日市場以及旅游景區的餐飲服務單位。

通知特別提出,強化旅游景區等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監督檢查,嚴禁餐飲服務單位加工制作來源不明的野蘑菇、野菜、野果等,嚴防群體性食物中毒事件的發生。

采摘野菜慎防中毒

首先,路邊的野菜易吸收汽車所排廢氣里的有害物質,汞、鉛等重金屬含量較高,這些有害物質一旦積累在野菜上便不可能被完全清除。其次,園林部門常在春天對植被施藥防蟲害,因此路邊、公園生長的野菜上難免會有藥物殘留。

采野菜要盡量選擇日常食用的野菜,謹防中毒。一般來說,摸上去有刺的野菜不可食用,口嘗根莖部感覺到麻辣的也不可食用。另外,孕婦、幼兒、老人,以及長期脾胃虛弱、虛寒的人不要輕易食用。

專家提醒,食用野菜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野菜挖回來或買回來后,要先在清水中浸泡20-30分鐘后,再洗凈方可蘸醬等鮮食。這樣既可降低毒性,又能除去附著的污染物;二是對于大多數的野菜而言,采回來后要在開水中焯一下再吃,這樣可以除去所含的大部分毒素,吃起來較為安全;三是即使好吃的野菜,也不要多食。很多野菜少吃有益,多吃有害;四是不了解、不認識的野菜不要吃。

吃哪些野菜易中毒?

專家認為,雖然人們喜歡吃野菜,但是有的野菜也含有對人體不利或者是有害的成分,蒲公英、苣荬菜等統稱為苦菜類,具有苦味,這是因為它們都含生物堿引起的。生物堿就是有毒成分,因此,苦菜類中的20多種苦菜都含有毒成分。所以,人們吃的最多的野菜——苦菜類,如果少吃一點它具有保健作用,對身體有利;如果吃得較多,就會對身體造成一定的傷害。

野菜品種繁多,有些野菜有毒;有些野菜有中藥性能;有些烹調不恰當會產生毒性。據專家介紹,常見會引起中毒的野菜有:黃花菜、苦刺花、茉莉花、水蕨菜、水芹菜、板藍根等。

1、黃花菜

食用前先用清水浸泡,再用沸水漂燙,棄湯后加工烹調,無苦澀味時方可食用,每次食用不宜過量,未煮熟煮透時不可食用。

2、苦刺花、水蕨菜、板藍根等藥食同源野菜

大多性寒味苦,須用開水漂洗,無苦澀味時方可食用。食用不宜過多,防止發生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不適。

3、金雀花、茉莉花、棠梨花等鮮花類野菜

大多性溫平,食用前用溫水清漂撿出雜物后加工食用,過多食用時會引起頭暈、頭痛等不適。

4、生長于菜園邊,田頭間的水芹菜、薄荷、酸蕎桿、灰條菜等野菜

有時也會因農藥化肥污染而導致不能食用。

野菜雖美味,食用需謹慎。不認識的野菜不要采摘和食用,很多野菜含有毒素。一些人們過去認識的野菜,現在也發生了變種,不能隨便亂吃,像蕨菜,現在人們看到的和它很像的都是線蕨,那是有毒的。還有就是民間所謂的一些野菜“偏方”,在食用時應當慎之又慎,一旦劑量過大,即使沒有毒性,也會引起消化不良,近來醫院就有一些患者由于吃了過量的野菜而引發急性腸胃炎。

野菜的營養價值“不可迷信”

大部分野菜確實富含膳食纖維,但其營養價值也不能過度迷信。專家介紹:“野菜的營養價值不一定就比蔬菜高。”所以,市民應正確評估野菜,不應“過度迷信”。

山上的野菜種類很多,市民常食用的只是其中幾種。其實,山上有毒的野菜不在少數,但薺菜、山苜楂等市民常食用的野菜問題不大。而野菜是否有毒,基本無法從外觀上判斷,所以建議市民在采摘野菜時不要圖奇圖新,對于不知名的野菜,盡量不要“嘗鮮”。而對于市民常食用的幾種野菜,“其實,民間俗稱的‘灰菜’和‘螞蚱菜’都有輕微毒性,但其毒性通常用加熱及水浸可去除大部分。所以如果做好前期準備工作,食用起來無大礙。”

專家說,食用野菜成為不少市民的習慣,不能強行禁止他們食用。但是,野菜的功效也沒有必要過分夸大,它們和蔬菜各有各的優點,不存在誰的營養價值更高的問題。

中毒后咋辦?

據專家介紹,不同的山茅野菜,中毒的表現也不一樣。一般野菜中毒癥狀較輕,以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消化道癥狀為常見。也有出現如頭痛、頭暈等神經精神癥狀的。但如果是野生植物中毒,一般洗胃、催吐還不能緩解癥狀,因為野生植物中有毒物質作用快,極易入血吸收。因此,一旦發現中毒者,應及時送往醫院進行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