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嬰健康

父母做幾件事 鍛煉孩子自理能力

我們經常發現三五家長圍坐在一起聊天會談到孩子自理能力的問題。如果有家長說起自家的孩子自理能力差,不能料理好自己的日常生活時,其他家長也會馬上跟著加入討論,其實自家的孩子也好不到哪兒去,這也不會,那也不行,馬上到了上學的年齡了,這可怎么是好呢?

1.習慣養成是關鍵

父母如果只是談論自己的孩子自理能力差,而不去找為什么自理能力差的原因的話,那么孩子可能永遠也自理能力差。孩子自理能力差的原因,跟父母有著很大關系,孩子從小的習慣養成就是關鍵。如果父母沒有幫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自理習慣的話,在短時間內要孩子學會生活自理那還真是一件麻煩事。

父母需從小培養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來,比如自己穿衣服,自己裝飯,自己整理房間,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情,等日后就成了孩子自理生活的強項,好的習慣就在無形之中培養而成。當孩子到了上學年齡,他們也就完全能生活自理了,大人放心,孩子開心。

2.少包辦,給孩子自理的機會

有些家庭的孩子之所以沒有自理能力,那完全是父母的問題。因為父母和家人包辦了所有的事,孩子過的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從來沒有進過廚房,甚至連自己的洗臉手巾都沒有掛過,更別說從小自己洗衣服啦!父母要想孩子到了學齡段能生活自理的話,那么就要改掉包辦的惡習,給孩子自理的機會,讓孩子來孩子才能學會,不然永遠是白搭。

3.給與鼓勵和表揚


當孩子自己穿好了衣服走出房間時,父母如果用贊揚的語氣對孩子說:“表現真不錯!自己學會穿衣服了,來,媽咪親一個!”給孩子一個甜蜜的親吻,孩子下次穿衣服必定會更快更好。雖然你明明發現孩子扣錯了一個扣子,但你并沒有夸張地指責或嘲笑,而是蹲下身來,親吻孩子的時候幫他扣好扣子。

4.相信孩子能行


任何事情都有第一次,像孩子學會第一次走路,第一次騎自行車等等。孩子要學會生活自理,也要從第一次開始,也許他們會做得不怎么好;也許他們會把事情搞砸,但只要父母相信自己的孩子能行,給予孩子肯定和鼓勵,孩子就一定能學會。有些事情并不需要父母去動手,但需要父母默默站在孩子們的身后,用目光呵護他們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