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網購阿膠摻假現象普遍 教你怎麼辨別阿膠真假

導語:阿膠是一種非常有效的保健品,經常食用阿膠能夠讓人延年益壽。可是,網上所售賣的阿膠,摻假現象卻是非常普遍的,因此學會分辨真假阿膠是很有必要的。那麼你知道如何辨別阿膠的真偽嗎?針對阿膠普遍摻假這一現象,相關部門有否採取什麼措施呢?一起來瞭解下吧!

網購阿膠摻假現象普遍

從日前召開的“保護智慧財產權維護網路市場秩序暨建立規範阿膠產品網上經營協作機制”會議上得知,一方面,阿膠目前的網路銷售規模正以每年300%以上的速度爆發式增長,另一方面,網購阿膠摻假現象嚴重,“以假冒真”銷售無證阿膠情況十分普遍。

無需售後 網購爆發增長

一位元業內人士告訴記者,近年來阿膠網購年增速達300%是因產品有網購優勢,“阿膠體積小、價值適中、不需要售後服務、規格簡單,所以很適合網購。”

“正規阿膠企業智慧財產權被侵權、無資質經營假阿膠等案例在網路上時有發生。

有的廠家將東阿阿膠擁有的商標註冊為網路功能變數名稱或功能變數名稱主要部分,有的將東阿阿膠商標作為網站或商品搜索關鍵字。此外,網路上還存在未備案而銷售阿膠產品的經營性網站、無資質網站,以及銷售無證阿膠產品等現象。”東阿阿膠總裁秦玉峰無奈地介紹說。

為規範阿膠產品的網路經營,東阿阿膠與中國中藥協會、山東阿膠行業協會等單位還在會上聯合發出“倡議書”:倡議通過聯合協作,全面監察阿膠產品的網路銷售活動,及時發現並清除各類違法侵權商品資訊。

最好到官網或藥店購買

據瞭解,以“東阿阿膠”為例,不少假冒貨的外包裝、標識與真品非常接近,一般消費者幾乎很難看出破綻。

“驢皮資源緊缺,不少造假者使用馬皮、豬皮甚至生產皮鞋的下腳料來煉製假冒偽劣阿膠。”廣州一位元藥房負責人告訴本報記者,假阿膠有時會在網站上大搞“促銷價”,比藥房或品牌的官方網路店售價低很多,容易在價格上吸引、誤導消費者,“假阿膠原料來源不明,很可能起不到滋補作用,反而還危害健康。”

業內人士提醒消費者,為避免在網上買到假冒偽劣及侵權阿膠產品,應前往官方網路商城或旗艦店選購,或到正規藥店購買,不要貪圖便宜,購買時應保留購物憑證,並通過官方提供的驗證方式查真偽,如發現有假冒產品,可及時向藥監局或企業投訴舉報。

教你怎麼辨別阿膠真假

鑒別方法

“一看”

正品阿膠呈琥珀色或棕黑色的長方形扁塊,塊型平整,邊角齊整,表面有光澤,且對光透視時,阿膠塊的邊緣呈半透明樣。

“二碎”

阿膠質地比較脆,用手拍擊易碎,且小塊的阿膠放入熱水中,半小時之內就會溶化,而再將溶於熱水中的阿膠冷藏,會結成果凍狀。

“三聞”

阿膠溶於熱水後,會散發出膠香味,而假阿膠的味道是腥臭的。

適用人群

阿膠尤適用于陰虛(常表現為口幹、眼幹、鼻幹、皮膚乾、心煩易怒、睡眠不好等)、氣血不足的人服用。

食用方法

單吃阿膠補血效果有限,且口味不好,下面推薦幾種阿膠的食用方法。

阿膠入藥:在煮好的補氣血的中藥裡,加入一些碎阿膠塊,讓阿膠烊化於中藥汁中,可加強中藥補氣血的功效。

阿膠粥:取大米或小米適量煮熟;取適量阿膠放入熱水中,溶化後加入粥中稍煮,攪拌待其烊化後即可。具有補血益腎、強身健體的功效。

蜂蜜雞蛋阿膠膏:取阿膠適量放入熱水中溶化,加入雞蛋1個、蜂蜜1勺,煮熟後放入冰箱冷藏使其呈膏狀,每日空腹溫開水送服1勺。尤適用於氣虛咳嗽者。

如何辨別真阿膠

真阿膠必須有兩個必備條件:一是驢皮,二是東阿地下水,否則一概打入偽品之列。

欲知何為偽品阿膠,就要從偽品阿膠的出身說起。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寫得詳細:“若偽者皆雜以馬皮、舊革、靴、鞍之類,其氣濁臭,不堪入藥。當以黃透如琥珀色,或光黑如塋漆者為真。真者不做皮臭,夏月亦不濕軟。”

李時珍是醫學大家,煉就的一雙火眼金睛,區區豬、馬、騾等怎能逃過他老人家的法眼。對普通大眾來說,如果上述眼觀鼻嗅方法依然不能斷定真偽,還有水火兩個方法,可以鑒別真偽。

比如說雜皮膠。以火法試之,取雜皮膠碎粒4~5克,置於坩堝內灼燒無迸裂現象,膨脹溶化後生煙色濁,具濃裂焦臭味,殘渣呈顆粒狀或粉泥狀,質硬而色深,入口具砂感,常與坩堝粘結;以水法試之,取雜皮膠10%水溶液觀察,呈棕褐色膠狀混濁溶液,下層有少量殘渣沉澱,冷卻後表面可見油滴。靜置4小時後下層有黃白色沉澱,液面有脂肪油凝集。

非驢皮所做當然是偽品阿膠,但並非所有偽品阿膠都一無是處,不可不分青紅皂白,一棍子打死

比如說我們此前提到的牛皮,雖然被驢皮篡奪位置,只好忍氣吞聲,換了個名字叫“黃明膠”,但黃明膠倒也別有一番功效,不可冤枉了它。

至於豬皮膠,被認為雖然不如阿膠,但部分功效可與阿膠媲美,專家們親切地稱之為“新阿膠”。

古代醫學大家法度森嚴,明辨真偽,要求真阿膠必須有兩個必備條件:一是驢皮,二是東阿地下水,否則一概打入偽品之列。這個約定俗成的戒律,使得明清時期江浙一帶的廠家只好自稱驢皮膠。直至今日,南方依然有類似稱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