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長期寂寞等於慢性自殺

一個人空虛無聊的時候就會覺得寂寞,對於現代人來說這種情況應該常常會出現,平日裡緊張忙碌讓人一頭紮進工作裡抽不出身來,等一天的工作都忙完後,獨自一人回到家才突然覺得很孤單、寂寞,即便是生活條件再充裕的人也會有寂寞的時候。其實長久寂寞難耐很容易傷害身體,不信的話就跟著小編一起來看以下的文章!

寂寞等於每天抽一包煙

寂寞的感覺不僅是對內心的折磨。它對健康的危害也超乎想像。研究表明,長期被寂寞和孤獨包圍的人,相當於每天吸15支煙。另外,寂寞的人總喜歡做一些讓自己心裡好過的事情,他們可能會抽煙喝酒,或者選擇飆車等刺激的事情,而這種排解對健康更是雪上加霜。

心血管疾病患病風險高。

早在1992年,科學家對700多名女性的調查研究發現,長期寂寞的人發生心肌梗塞或死於冠心病的概率遠遠高於不孤獨的人。在新西蘭,研究發現,孩童時代感覺受到孤立的孩子,26歲後更容易肥胖,或出現高血壓、高膽固醇、高血脂等心腦血管危險因素。

提高死亡率。

研究發現,50歲以上的人群中,那些長期感到寂寞的人死亡率高出約80%。一項為期3年的跟蹤調查稱,社交活動較多的老人健康程度更好,死亡率也更低。另外,多項研究證明,寂寞的人自殺率更高。

引發炎症。

研究發現,受寂寞困擾的人體內的活動病毒更多,血液中能引起慢性炎症的物質也略高一籌。慢性炎症與心臟疾病、關節炎、2型糖尿病甚至自殺傾向等都有關。

導致癡呆。

發表在某雜誌上的研究顯示,感到寂寞孤獨的人更容易得認知障礙症。

換種方式對待自己

專家認為,寂寞感與危機感會形成負反饋的怪圈:因為寂寞,所以潛意識裡感到危機,因為感到危險,寂寞的人更容易對周圍的人產生警惕防備的心理,這反過來又加深了孤獨的感受。我們應該學會調整心態,換一種方式對待自己和身邊的人。

對待父母和孩子,多一些時間。年輕人要利用假期、週末陪陪老人和孩子,和他們吃個飯、聊會天。老人要學會自我調節,想孩子們的時候,主動打個電話,學發短信、微信,培養一些興趣愛好,儘量走出家門,不要總憋在家裡。

對待自己,多一些自信。

自信的人會吸引更多正能量,心態陽光,自然會遠離寂寞,試著多與他人交流,說出自己的想法。

遇到愛你的人,學會感恩。

認為別人的愛和付出理所應當的人,不會幸福。因為他們不僅體會不到對方的美好,也不能給付出者積極的回饋。

遇到你欣賞的人,學會讚美。

讚美是人際關係最好的潤滑劑,是零成本高回報。

遇到嫉妒你的人,學會低調。

別人嫉妒你,因為你的優秀讓他們感受到了威脅。不妨放低一點自己的姿態,多一個朋友遠比樹一個敵人要好。

遇到需要幫助的人,學會伸手。

做一些能讓人從身體上或情感上感到安慰的事,比如幫助老人過馬路等。

當一個人寂寞的時候,其實可以做很多事轉移自己的心情,名去圖書館看看書,或去看一場電影,或約朋友一起喝茶聊天,一樣可以趕走寂寞,可以偶爾享受寂寞,卻不能沉溺於其中,讓自己每天都能夠精力充沛,身體才能恢得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