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哪些情況下吃魚最損健康?

魚肉是一種非常的受人喜愛的食材,因為它不僅味道鮮美,而且還富含非常豐富的營養價值。經常吃魚的人,皮膚也會變得細膩光滑,大腦也能夠得到一定的滋補效果。但是吃魚肉,應該講究的方法和禁忌,如果在不適合的情況下吃魚肉,甚至會給我們的身體健康,產生很大的健康威脅,例如空腹的時候盲目吃魚,或是吃剛剛殺好的魚等,這些情況下,其實都是並不適合吃魚肉的。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哪些情況下是要避免吃魚的,以及個中原因是什麼?希望大家一定要注意了。

擅吃魚膽解毒不成反中毒

魚膽是一味中藥,中醫常用它來治療目赤膽痛、喉痹、惡瘡等症。民間也因此流傳吃魚膽可以清熱解毒、明目止咳的說法,所以儘管魚膽味苦,總有人躍躍欲試。擅吃魚膽極其危險,極易引發中毒甚至危及生命。

專家指出,魚的膽汁中含有水溶性“鯉醇硫酸酯鈉”等具有極強毒性的毒素,這些毒素既耐熱,又不會被酒精所破壞,因而無論將魚膽烹熟、生吞,或是用酒送服,均可發生中毒。

魚膽中毒發病快,病情險惡,病死率高。中毒較輕者表現為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症狀,嚴重者會出現肝大、黃疸、肝區壓痛、少尿或無尿、腎區叩痛等症狀,如果搶救不及時,可造成肝腎功能衰竭直至死亡。而患者中毒程度一般與魚膽的膽汁多少有關,因此吞食較大魚的膽更易發生中毒。

空腹吃魚可能導致“痛風”

在減肥(減肥食品)風潮日盛的今天,不少人喜歡只吃菜不吃飯,空腹吃魚更是司空見慣的事情,但這卻很可能導致痛風發作。痛風是由於嘌呤代謝紊亂導致血尿酸增加而引起組織損傷的疾病。

而絕大多數魚本身富含嘌呤,如果空腹大量攝入含嘌呤的魚肉,卻沒有足夠的碳水化合物來分解,人體酸堿平衡就會失調,容易誘發痛風或加重痛風病患者的病情。

活殺現吃殘留毒素危害身體

一般人都認為吃魚越新鮮越好,因此喜歡活殺現吃,認為這樣才能保證魚的鮮美和營養。但這實際上是一個認識誤區。無論是人工飼養的魚類或野生的魚類,體內都含有一定的有毒物質。

活殺現吃,魚體內的有毒物質往往來不及完全排除,魚身上的寄生蟲和細菌也沒有完全死亡,這些殘留毒素很可能對身體造成危害。此外,活殺現吃的魚蛋白沒有完全分解,營養成分不充分,口感也並非最好。

魚未煮熟

另一個潛在的問題是吃了未經煮熟的魚,這可能會導致寄生蟲感染。當你在家中烹調魚的時候,請確保魚肉至易剝落和嫩滑的狀態,肉類應沒有任何半透明的跡象。不要把還未煮熟的魚和其它食物的盤子放在一起,避免交叉污染。如果你擔心汞含量的問題,或者你只是不想吃魚,也可以從其他來源獲得ω-3脂肪酸。有許多植物含有ω-3脂肪酸,如菜籽油,亞麻籽,核桃,南瓜子。在植物中發現的w-3脂肪酸的類型被稱為阿爾法亞麻酸。儘管它不完全像在魚類中發現的脂肪,但你的身體有能力將阿爾法亞麻酸轉變成所需的EPA和DHA。大多數人都可以從食物中得到所需的ω-3脂肪酸,但EPA和DHA也可通過膳食補充劑來獲取。很多人希望通過選擇這些營養劑,減少炎症的發生,降低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過度油炸

油炸魚也可能會使魚的汞含量上升。魚類過度油炸,或者與高脂肪、高熱量的醬料搭配,很快就會變成一道不健康的膳食,是非常不宜吃魚肉的時機。

希望愛吃魚肉的朋友,能夠遵守以上所介紹的這些原則。如果這些問題我們忽視了,就不能夠很好的吸收魚肉中的營養價值,還可能會給身體健康,產生其他不利的影響。而且不管是吃什麼食物,它的原則問題我們都應該遵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