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道家所認為的養生方法

什麼是養生?在看了這麼多的文字資料後,肯定有很多人對養生有了誤解。自己之前理解的養生方法是不是錯誤的,對自己之前所懷有的想法產生了深深的懷疑,還會擔心自己以前用的那些養生方法是不是錯誤的呢?其實,主要就是因為現在各家所宣導的養生理念不同,所以在一些具體的實施方法上出現了偏頗,但這並不影響養生的大方向,所以,大家可以不用太擔心。

老子的“無為”學說,當代的哲學家和政治家們多把它當作一個消極的思想來理解,其實這是錯誤的。從《道德經》的全篇哲學理念的反映,無為其實就是無主觀臆斷的作為,無人為之為,是一切遵循客觀規律的行為。按通常的說法,無為,就是科學的作為,就是合理的作為,因而也是積極的作為。其實現代詞彙裡的“消極”和“積極”,都是以訛傳訛被人們約定俗成地誤解了。消極,就是消除偏執和極端,是非常對頭的行為;積極,就是強化偏執和極端,是非常錯誤的行為。既然已經以訛傳訛,實在無可奈何。只望細心研究的人,讀到此處,知道有人糾正即可。

清靜無為

清靜,在這裡主要指的是心神寧靜;無為指的是不輕舉妄動。具體地說,就是《道德經》所說的“少私寡欲”。這種清靜無為以養神長壽的思想,一直為歷代養生家所重視,浸透到養生學中養精神、調情志、氣功導引、健身功法等各方面。

貴柔、返璞歸真

老子在實際生活中觀察到,新生的東西是柔弱的,但卻富有生命力;事物強大了,就會引起衰老。他在《道德經》中指出:“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如果經常處在柔弱的地位,就可以避免過早地衰老。所以,老子主張無欲、無知、無為,回復到人生最初的單純狀態,即所謂“返樸歸真”。

形神兼養

莊子養生宣導去物欲致虛靜以養神,但也不否認有一定的養形作用。《莊子·刻意》說:“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為壽而已。此道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所好也”。由此可見,我國古代的導引術是道家所宣導的,從其產生開始就是用於健身、治病、防病的。

老子的道德經是道家奉為典範的一本書,在這本書裡,也出現了許多關於養生的概念或是與養生相關的道理。有時候有些話看上去並不是在講養生,可是這些話深入的去看,就和養生所講的道理相關聯,可見萬事萬物都可以相關聯。道家強調的無為也並不是它表面上的意思,正好是相反的意思,就是有所為的,正面的積極的意思。這也是養生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