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中醫治療子宮腺肌瘤的方案

什麼是子宮腺肌瘤?子宮腺肌瘤是生活中一種最常見的婦科疾病,高發群體為40歲以上的女性。資料顯示,有越來越多的女性患上了子宮腺肌瘤疾病。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女性患上子宮腺肌瘤呢?子宮腺肌瘤的症狀有哪些?以及中醫治療子宮腺肌瘤好還是西醫治療子宮腺肌瘤好呢?

子宮腺肌病是子宮內膜腺體和間質侵入子宮肌層形成彌漫或局限性的病變。子宮腺肌病過去多發生於40歲以上的經產婦,但近些年呈逐漸年輕化趨勢,這可能與剖宮產、人工流產等手術的增多相關。本病的治療手段較多,臨床決策需結合患者的年齡、症狀及生育要求進行個體化選擇。並且常常結合手術、藥物等綜合性治療方案。其中,許多專家提倡採用中醫治療子宮腺肌瘤。

病因

子宮腺肌病病因至今不明。目前的共識是因為子宮缺乏黏膜下層,因此子宮內膜的基底層細胞增生、侵襲到子宮肌層,並伴以周圍的肌層細胞代償性肥大增生而形成了病變。而引起內膜基底層細胞增生侵襲的因素現有四種理論:①與遺傳有關;②子宮損傷,如刮宮和剖宮產均會增加子宮腺肌病的發生;③高雌激素血症和高泌乳素血症;④病毒感染;⑤生殖道梗阻,使月經時宮腔壓力增大,導致子宮內膜異位到子宮的肌層。

臨床表現

1.症狀

(1)月經失調(40%~50%)主要表現為經期延長、月經量增多,部分患者還可能出現月經前後點滴出血。這是因為子宮體積增大,子宮腔內膜面積增加以及子宮肌壁間病灶影響子宮肌纖維收縮引發。嚴重的患者可以導致貧血。

(2)痛經(25%)特點是繼發性進行性加重的痛經。常在月經來潮前一周開始出現,當經期結束痛經即緩解。這是因為月經時子宮肌層內的異位子宮內膜在卵巢激素的影響下充血、腫脹以及出血,同時還增加了子宮肌層血管的血量,使堅厚的子宮肌層擴張,引起嚴重的痛經。

(3)部分患者無明顯症狀大約有35%的患者無明顯症狀。

2.體征

婦科檢查子宮常均勻增大呈球形,子宮腺肌瘤可表現為質硬的結節。子宮一般不超過孕12周大小。臨近經期,子宮有觸痛感;經期,子宮增大,質地變軟,壓痛比平時更明顯;經期後,子宮縮小。這種週期性出現的體征改變是診斷本病的重要依據之一。子宮常與周圍尤其是後面的直腸粘連而活動較差。15%~40%合併子宮內膜異位症,約半數患者合併子宮肌瘤。

中醫治療子宮腺肌瘤

中醫認為子宮肌瘤因臟腑功能失調、氣滯血瘀而成。所以中醫治療子宮肌瘤,多以活血化瘀、消瘀散結、清熱解毒、疏肝理氣、化瘀止痛為主。使肌層的單純性肥大逐漸消失,增生的結締組織變軟,從而起到調經、止血、疼痛消失、恢復卵巢功能的治療作用,能有效地控制子宮肌瘤瘤體生長,使瘤體逐漸軟化,最後消散。

子宮腺肌瘤的惡變程度較高,可發生於任何年齡階段,以卵巢功能旺盛期(育齡期)婦女和絕經期(更年期)婦女最為多見,是對生命威脅最大的腫瘤之一,本病關鍵在於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中醫中藥治療子宮腺肌瘤是從整體觀入手,硫肝理氣,扶正因本,活血化瘀,軟堅散結,清熱解毒,全面調節內分泌使氣面血活,活躍臟腑,經絡為本,氣血為用,氣血是肌體的物質基礎,臟腑是氣血生化之源,起著分管血的生成,統攝與運行,調節血和氣的平衡作用,氣是血液的原動力,就女性而言,血是月經的物質基礎,如果臟腑功能失調,氣血流通就會受到影響,累及血海功能,則可導致各種婦科病的發生。如卵巢囊腫等。

預後

子宮腺肌病復發率較高,但進行子宮切除及絕經後疾病就可以得到根治。惡變率較低,與子宮腺肌病類似的疾病子宮內膜異位症,其惡變率國內報導為1.5%,國外報導為0.7%~1.0%。相比之下,子宮腺肌病發生惡變更為少見。

子宮腺肌瘤疾病是每位女性都不可忽視的一種疾病,建議廣大女性對該病的症狀表現以及治療方案都應該有一定的清晰認識,一旦發現子宮腺肌瘤症狀的出現要及時去醫院檢查。還有,女性要時刻關注自身的身體健康狀況,定期給身體做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