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壞習慣招來濕氣?那要怎樣祛濕?

“風、寒、暑、濕、燥、火”這致病的六淫邪氣中,殺傷力最強的是濕邪。不正確的生活習慣也會讓濕氣乘虛而入,危害健康。因此一定要杜絕不健康的生活習慣,哪些常見的壞習慣導致濕氣進入體內的呢?我們又有什麼方法來除濕呢?下面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如何祛濕吧!

睡不夠:從中醫角度來說,睡不夠就是脾虛的症狀,睡好覺也能讓我們的身體更輕盈。建議每天晚上11點前就睡覺,每天增加一些運動會讓你的睡眠品質更高。

口味重:腸胃功能好壞關係到營養及水分代謝,最好的方式就是適量、均衡飲食。油膩、過鹹、太甜等肥甘厚味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腸胃悶脹、發炎。甜食油炸品會讓身體產生過氧化物,加重炎症反應。

愛吃涼:中醫認為,生冷食物、冰淇淋或涼性蔬果,會讓腸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滯,給外邪創造入侵機會。因此不易過量食用,烹調時最好加入蔥、薑來減弱蔬菜的寒涼性質。

喝大酒:這是加重“濕毒”的關鍵因素,從中醫上來講,酒助濕邪,因此酒精儘量要少碰,更不能借酒澆愁。

運動少:運動少的人常會出現身體沉重、四肢無力等濕氣大的表現。越是不愛運動,體內淤積的濕氣就越多,久而久之,身體還可能出現疾病。適當運動,如跑步、健走、游泳等,可促進身體器官協調運作,加速“排濕”。

老坐著:久坐會使人的腦供血不足,導致腦供氧和營養物質減少,加重乏力、失眠、記憶力下降等,還會引發全身肌肉酸痛、脖子僵硬和頭疼、頭暈。

那有什麼方法可以祛濕呢?

夏季祛濕-飲食清淡適量:腸胃系統關係到營養及水分代謝,最好的方式就是適量、均衡飲食。酒、牛奶、肥甘厚味等油膩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腸胃悶脹、發炎。甜食油炸品會讓身體產生過氧化物,加重發炎反應。

生冷食物、冰品或涼性蔬果,會讓腸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滯,不宜經常食用,如生菜、沙拉、西瓜、大白菜、苦瓜等,最好在烹調時加入蔥、薑,降低蔬菜的寒涼性質。

有的人喜歡吃豬肉,豬肉性味鹹寒助痰,肉吃多了也能導致痰濕,如果感覺體內濕重,最好堅持吃一段時間的素食;長期吃電飯煲煲的大米飯,也容易造成體濕。體濕的人可以用薏米紅豆湯或鍋巴來解決。喝上一陣子薏米紅豆湯之後,再喝小米粥來補補脾胃,久之脾健,濕自化。

掃碼或關注微信公號jjkkxxg
回復【血管】即可測試

飲食祛濕

薏仁茶:把薏仁用水洗一下,撈出來(用個篩網把水濾乾淨就更好了。找個乾淨的平鍋, 打開小火,把薏仁鋪在鍋內,慢慢炒熟。炒熟後的薏仁,像泡茶一樣用開水泡著喝。是祛濕良方。

薑糖茶:乾薑粉5-9克,開水沖泡10-15分鐘,加適量的紅糖當茶飲。每天1-2次即可。

綠豆百合米仁粥:綠豆30克,鮮百合30克,米仁50克,粳米100克,冰糖80克,煮成粥後放人冰糖即成。

清熱祛濕湯:赤小豆50克,扁豆50克,土茯苓250克,粉葛250克,陳皮半個,水滾轉慢火煲3小時即可。

生活祛濕

睡眠充足:每天要保證充足的睡眠,至少7小時,讓身體可以自我修復,增加抵抗力。

運動排汗:適度的運動可增強體質,提高機體的抗病力,還能助消化、促進氣血流通,從而防止內生濕氣的產生。

健康心態:保持良好的心態,樂觀積極,不可過分的放縱或壓抑自己。

下面我們來看看兩款祛濕粥吧!

茯苓粥——健脾祛濕

取粳米100克,淘淨;粳米100克、茯苓粉20克一起放入鍋中,加入適量水,調至武火將水燒沸,水開後轉用文火熬至糜爛,然後加入鹽、生薑粒若干,攪勻即成。每天早晚各服用一次,根據口味可加入紅糖。長期食用可起到利水滲溫、健脾祛濕的功效,對於慢性肝炎也有一定的療效。

冬瓜粥——利尿祛濕

冬瓜100克,粳米100克。冬瓜洗淨,帶皮切成小塊,和粳米一起放入沙鍋加水,文火熬煮至瓜爛米熟成粥即成。冬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並能利尿祛濕,同時也是消暑佳品。此粥根據口味可做成甜或鹹的,最佳食用時間是每天上午和下午的餐飲時間。

掃碼或關注微信公號jjkkxxg
回復【血管】即可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