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常識

健康常識

中藥裡的“和事佬”甘草的功效

甘草是我們在中成藥中最常見的一個,據有人統計過,醫聖張仲景的《傷寒論》書中所有方子使用的頻率最高的藥物竟然是——甘草。然而我們在中草藥的家族中,看到最不起眼的可能就是甘草,而且價格低廉,那麼到底甘草在這些中藥當中起了一個什麼樣的作用呢?

甘草性情溫和,味道甘甜,其性味甘平,歸心、肺、脾、胃經。遠在神農嘗百草的上古年代,人類就已經發現甘草是一味解毒的良藥,並賜以“美草”、“蜜甘”的美名載入《神農本草經》。到了晉代,更確認了“治七十二種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般草木毒”。甘草益氣補中,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藥性。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甘草與大戟、蕪花、甘遂、海藻在一起配伍就成了毒藥。

其實甘草的臨床應用已經是非常的廣泛。主要是幫助“君藥”發揮作用,並能減輕一些藥物的毒副反應,使方劑中和諸藥,驅除邪患。古人說:“甘草,味至甘,得中和之性,有調補之功。故毒藥得之解其毒,剛藥得之和其性,表藥得之助其外,下藥得之緩其速。”因此大多數藥方的最後都要加上甘草,用來調和諸藥,密切配合,揚長避短。

於是甘草在中藥裡有著“國老”的美譽。其意思就是好比醫藥王國裡的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處處緩和矛盾,調解糾紛,勸善助人,是一位“和事佬”。與儒家思想的不偏不倚、平和中正的中庸之道一脈相承。現代醫學研究,甘草含有甘草甜素、甘草甙、有機酸等成分,有解毒、抗利尿作用,並可抗炎症、抗過敏。對臨床上病因較複雜的阿狄森氏病、尿崩症、席漢氏綜合征,以及消化性潰瘍等有明顯治療效果。

甘草用於心氣虛,心悸怔忡,脈結代,以及脾胃氣虛,倦怠乏力等。前者常與桂枝配伍,後者常與黨參、白術等同用。如果用於胃痛及腓腸肌攣急疼痛等,常與芍藥同用,能顯著增強療效。如果用於調和某些藥物的烈性,如大黃、芒硝的瀉下作用及其對胃腸道的刺激。一般我們最常用的就是單用於咽喉腫痛,常與桔梗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