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飲食

怎麼越吃越白?中醫為你推薦美白食療方

皮膚不白?找不到原因?中醫認為,膚色白不白與肝、脾、腎三髒有關。想要膚色白,中醫認為人的膚色是由內在的臟腑調養,那麼怎麼做才能真正的白呢?飲食調理是關鍵。

中醫推薦美白食療方

在《黃帝內經》中的 “髒象學說”中就提到要“養於內、美於外”,若臟腑功能失調,氣血不順、精氣不足、陰陽失調,膚色就容易黯沈,易產生色斑及皮膚浮腫鬆弛。若人經常處於忙碌、壓力大、緊張及情緒差、易怒的狀態下,就會呈現肝氣鬱結,中醫認為肝主疏通及渲瀉,功能是疏瀉全身氣、血及津液,肝氣鬱結會產生氣血逆亂及瘀滯,膚色便會蠟黃而黯沈,這就是所謂的“肝鬱氣滯”。

脾臟影響膚色的原因,則在於中醫認為脾為氣血生化之源,中醫所謂的脾臟不是西醫的脾臟,而是講整個消化系統,所以說“脾主中州”,意即脾在五臟中主要是吸收營養再滋養其他的臟腑,所以中醫的脾主統血,也主肌肉、主四肢,所以說是氣血的生化之源,如果飲食失調及心神不寧影響消化功能,就會產生脾虛濕蘊的現象。

至於腎在中醫則認為是腎主水,也就是主掌人體全身津液平衡,倘若操勞過度則會使水虧火旺,虛火上升而鬱結不散,使皮膚粗糙暗沈;另外中醫認為“肺主皮毛”,由於“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腎虛或腎水不足則會影響肺臟功能,膚色也會變差不亮白。

怎麼越吃越白?中醫為你推薦美白食療方

要保持好氣色,媽媽們常會告訴女兒平常要多吃紅棗、枸杞子、黃耆等藥材做成的藥膳。這是因為紅棗在中醫認為是性溫味甘的藥材,歸脾胃經,能補中益氣,對於容易血虛的女性還能養血安神,同時紅棗富含維他命A、C,也符合西醫營養學的美白效用。

而經常被拿來當作煲湯時替代味精的枸杞子,中醫則認為歸肝、腎經,能滋腎、潤肺、補肝及明目,也能促進血液迴圈,而且枸杞子性平味甘而適合各種體質的人食用。而黃耆則能補氣,它性溫味甘,歸脾、肺經,食用可益氣升陽、養血補虛,大補脾肺。換成西醫的說法,就是可以強化新陳代謝,有助於黑色素代謝,也有助體內廢氣及老廢代謝物質的代謝,很適合運動量不足的女性食用。

而在超市比較不容易買到,但卻是中醫認為有助美白的中藥材還包括玉竹、白術、白芷及白芨等中藥材。玉竹性平味甘能滋陰生津、潤肺養胃,幫助女性的腸胃能更能吸收養分,臉上的肌膚能快快變成粉嫩蘋果臉。白術性溫味甘、苦,主要作用能補肺益氣,並能燥濕利水、健胃鎮靜,有助於消除脾虛水腫,能讓皮膚更光亮,而現在常被用在中藥美白麵膜的藥材白芷和白芨拿來吃,也有很好的美白效果。因為入肺、脾、胃經的白芷為祛風湯化導藥,可緩解皮膚濕氣,有助排膿、解毒,而白芨能補肺,主要作用能逐瘀及生新,有助皮膚修復及清除黑色素,不只適合外用敷臉,內服也能美白。

維生素褪除色素養顏美膚的效果也比較顯著,如維生素A、維生素E能抗神經細胞老化,破壞自由基活性,促進血液迴圈,調節激素分泌,抑制皮膚衰老,使皮膚白淨光滑細膩;維生素C也是一種抗氧化劑,可抑制氧化,阻止色素沉積;維生素B6具有褪除黑色素斑痕的作用,富含維生素B6的食物有雞肉、瘦豬肉、蛋黃、魚、蝦、花生、大豆及其製品等。

水果,有助皮膚美容。這是因為,人到25~30歲以後,體內超氧化物岐化酶(SOD)的活性降低,活性氧增加,這既破壞了皮膚中的膠原纖維,導致皺紋出現,又有損皮膚的保濕因數--透明質酸酶,造成皮膚粗糙、乾裂,並出現褐色斑。如果能合理飲食調節,常從富含果膠的水果中攝取充足的胡蘿蔔素,就會使體內 SOD增加,皺紋、色斑、色素沉著就不會出現或延緩出現。如果孕婦為防止或已出現類似粉刺的黑斑時,可提前多攝入含硒、鎂等微量元素的食物。如黑芝麻、麥芽、蝦、動物腎、肝等含有較高的硒。

鎂主要來源於含葉綠素多的有色蔬菜等植物性食物,此外,小米、大麥、小麥、燕麥、豆類、堅果類、海產品等也是鎂的良好來源。每天喝點綠茶,亦可起到良好美容作用。

膚色是可以改變的,想要變得更美的女性,不妨改變下自己的飲食習慣,多吃以上食物試試看吧。食療要達到效果需要一定時間,一定要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