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健康

曝光!蒙牛伊利在香港遭停售原因

PClady獨家專稿,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蒙牛伊利遭香港停售,許多人都想知道蒙牛伊利遭停售原因,不少網友猜測蒙牛伊利遭停售原因是因為其有奶源問題,引起了不少公眾的恐慌,其實蒙牛伊利遭停售原因並非奶源出了問題,而其商譽敗壞,令香港人無法再容忍。

然而,蒙牛伊利在香港超市有沒賣,為何會受關注並被報導呢?究其原因,無非只有一個原因:蒙牛伊利有問題。由於過去數年接連不斷的強致癌物等負面消息,消費者幾乎達到對蒙牛伊利“談虎色變”的程度,任何一點風吹草動都可以吸引讀者關注,這就是“蒙牛伊利在香港停售”這個並非新聞的“新聞”能登報的結果。

為何蒙牛伊利無法進入香港

蒙牛、伊利所說的沒被香港超市停售屬實,可以肯定的是,兩大國內乳企在港乳業市場上的行銷不算成功——蒙牛未能進入香港本地兩大超市之一的惠康,伊利甚至離開了香港市場。這種結局,並非偶然結果。

香港市場難容蒙牛伊利

“香港超市不賣蒙牛伊利,是不是又出什麼問題了?”這是國內為數不少的人看到“蒙牛伊利遭停售”消息後的第一反應。實際上,這有些過於敏感,超市不賣某產品,並不能直接推演出產品有問題的結論,供應、採購、銷量等都可能導致超市不賣某產品。

PClady獨家專稿,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超市並非質監部門,因此,如果蒙牛伊利是因為品質問題而下架,負責香港食品安全的香港食環署、食物安全中心等部門定會發佈公告,而且,以港媒的完備程度和無孔不入的報導方式,若是蒙牛伊利品質出問題,肯定不會沒有相關報導。因此,幾乎可以肯定,國內報導中惠康和百佳沒有出售蒙牛伊利,不是因為兩家乳企產品又有新問題。

當下中國的乳品行業,主要被蒙牛和伊利兩大奶業巨頭壟斷,因此歷經多次負面新聞仍能屹立不倒,這是因為如果不選擇他們,國內就沒有與之旗鼓相當的其他牛奶品牌可供選擇。香港則不同,作為國際貿易港,他們有無比的優勢。

商譽敗壞才是這事主因

蒙牛伊利“這次”沒出問題,然而,幾年來他們領銜的國內乳品行業不斷出現三聚氰胺、皮革奶、可能致癌物超標等產品品質。而且,幾乎每次問題產品都以公關消滅負面報導為結局,從未真正通過提高標準等實際行動,給過消費者實質性的品質承諾。

蒙牛、伊利並沒有被香港大超市“下架”,因為他們可能根本沒資格上架,或者即使上了貨架也乏人問津。蒙牛、伊利之所以會因為在香港沒得賣而受到關注,是因為在人們心目中他們隨時可能出問題,容易引發“香港不賣是不是出問題了”的想法。蒙牛、伊利們固然可以通過公關抹去互聯網乃至報紙上自己的不利報導,但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杆稱,蒙牛、伊利不實在地提高品質標準,就抹不去人們心中對它們留下的壞印象。

PClady獨家專稿,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香港人更愛鮮奶是關鍵

但蒙牛、伊利獨大,只是存在於國內,香港特區並不買帳。儘管蒙牛伊利們公開強調“一個國家兩種標準”,即其輸港的產品品質高於大陸,但還是得不到香港市民的認可。實際上,香港人更熱衷於喝鮮奶。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香港鮮奶的指標一直沒有變:生乳中菌落總數為每毫升低於20萬個,僅為我國新國標允許量的十分之一。此外,香港鮮奶的標籤成分羅列也比國內更為詳實。

許多有條件的國內父母,都熱衷於前往港澳搶奶粉,甚至一度造成“奶粉荒”驚動港府。在香港市場上,除了有本地奶之外,還有日本、新西蘭、荷蘭等外國奶,國產奶只是小份額,人均GDP達到3.42萬美金的香港居民,有足夠的財力選擇更好、更新鮮的牛奶,不買問題多多的蒙牛和伊利。

蒙牛伊利經不起國標改進

乳品的新國標都被乳業巨頭“綁架”,巴氏奶標準初稿來自蒙牛,生鮮乳標準出自伊利,優酪乳標準則由光明草擬,大幅降低乳品標準,導致中國乳品標準被業內人士譏諷是“全球最差”。如此標準下製造的產品,在正規市場中不受待見,被超時停售,本是正常結果,像國內超市這樣繼續任由問題不斷的蒙牛、伊利大行其道,才是反常現象。遺憾的是,在我國特殊的市場結構作用下,常態與非常態常常發生角色逆轉。

在“香港停售蒙牛伊利”的報導出現後,兩巨頭紛紛回應稱是誤傳。其中,蒙牛稱其在香港百佳超市仍正常銷售,百佳、華潤、佳寶、家興等商超系統共有450多家門店售賣蒙牛產品,至於惠康超市,則是蒙牛從未進入過,故此沒有下架之說。伊利則表示2008年已經退出香港和海外市場,在港無經銷商,自然沒有鋪貨。

對比媒體報導和蒙牛的回應,雙方說法截然不同,究竟誰是誰非還有待證實,但可以肯定的是,產品品質隱患嚴重,不重視顧客,靠公關媒體甚至行政干預遮罩負面新聞,蒙牛和伊利實際上不僅給香港市民留下不好印象,國內消費者對它們的好感也近消失殆盡。被中糧集團收購的蒙牛,以及直接是國企的伊利,目前固然可以依靠我國尚不發達的市場經濟,用國企的模式繼續佔據國內乳製品江山,但隨著經濟發展,人們的經濟條件進一步提高後,終究有一天,蒙牛、伊利式店大欺人的企業,如果不改變,最終會倒在市場經濟規律之下。每年數以億計的產值,幾千萬奶農和數萬員工的利益,或者保護民族企業,都不能成為低標準、欺詐消費者的藉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