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疾病

魚身上這5寶,我們卻總扔進下水道

大家都知道吃魚有很多的好處,但是一般卻只吃魚肉,忽略掉了其他有價值的東西,今天就告訴大家,原來魚身上的都是寶貝!

常吃魚的好處竟然這麼多

1、吃魚減少心臟病危險。

2、吃魚降低膽固醇。

3、吃魚降血脂勝過吃素。

4、孕婦吃魚好處多。

5、吃魚會變聰明。

6、吃魚有助發育。

7、魚肉營養全面。

8、魚肉易於消化。

9、吃魚延緩記憶衰退。

10、魚刺魚骨有益健康。

11、多吃魚少抑鬱。

12、吃魚減少香煙危害。

13、吃魚對眼睛有益。

魚身上的5個寶

1、魚鱗

原因:魚鱗是魚的外骨骼,富含膠原蛋白、鈣、磷、卵磷脂等營養物質,同時還含有甲殼素這種膳食纖維。因為膠原蛋白會在70℃~90℃的溫度下轉化為可溶性的明膠,常見的吃法是將其製成魚鱗凍。

方法::將魚鱗刮下,洗淨。下入放滿水的鍋中,加點醋,使水溫保持在70℃~90℃的將沸未沸狀態,小火慢燉。等魚鱗慢慢融化,湯汁黏稠之後,關火,將其晾涼,置於冰箱冷藏成凍。食用時,將魚鱗凍拌入調料即可。

2、魚骨

原因:魚骨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魚刺,富含鈣等微量元素,經過軟化處理後,其營養成分會更容易被人體吸收。

方法:非常小的帶骨小魚要使勁嚼碎,進入胃裡後,胃酸會將其魚骨部分軟化,促進鈣、磷等營養物質的溶出。大魚骨要吸它的骨髓,也就是魚脊柱中的白線。魚骨還可以加醋熬湯,小火燜煮(2~4小時)。需要注意的是,用白水煮湯,魚刺很難變軟,多加點食醋燜燉,可利用醋酸的作用促進魚刺軟化。

3、魚鰾

原因:魚鰾裡含有豐富的膠原蛋白和歐米伽3不飽和脂肪酸,可能對血脂控制有益。

做法:將魚鰾用清水洗淨,和魚一起清燉或紅燒。

4、魚肝

原因:魚肝是魚身體裡儲存多種營養素的地方,比如,維生素A、維生素D和鐵等微量營養素,但其中的膽固醇和嘌呤含量也很高,不適合痛風患者。

做法:魚肝和魚膽相連,在清洗魚肝時,別把魚膽弄破。肝臟有解毒的功能,特別容易集聚毒素。食用前,應確定魚沒有受到環境污染。

5、魚腸

原因:魚腸含脂肪低,蛋白質含量不遜色於魚肉。不過體積大的魚的魚腸才有食用價值,食用前要把裡面的髒東西去淨。

建議:因為魚類所吃的食物都要經過魚腸消化,所以它是魚的身體裡受污染程度比較重的器官。如果對魚的養殖環境不夠放心,就不建議吃。

洗魚的技巧

有污泥味的魚,用涼濃鹽水洗一洗,污泥味可除。新鮮魚放在鹽水洗一洗,即可去泥腥味,又可使味道更鮮美。不新鮮的魚,用鹽把魚裡外擦一遍,待1小時後再鍋煎,魚味就和新鮮的一樣。而且,用鹽洗魚還可以去黏液。魚身上都有黏液,黏液易沾上汙物。洗魚時,用細鹽將魚身擼一遍,然後用清水沖一下,會洗得很乾淨。

先剖魚肚,後刮鱗。人們通常拿起魚來就刮鱗,這樣容易壓破苦膽,污染魚肉,吃起來很苦。應該先剖魚肚,再刮鱗,把肚內東西選掏出來,就不用擔心了。刮魚鱗前用香臘擦一遍,魚鱗易除。

剖魚時,萬一不小心把膽弄破,可用少量白酒或小蘇打也可用發酵粉,塗在有膽汁的魚肉上,使膽汁溶解再用冷水沖洗,苦味就可以去除。或者撒點酒,然後用清水洗淨,苦味也可去除。

魚肉的營養價值有哪些?

1. 魚肉含有葉酸、維生素B2、維生素B12等維生素,有滋補健胃、利水消腫、通乳、清熱解毒、止嗽下氣的功效,對各種水腫、浮腫、腹脹、少尿、黃疸、乳汁不通皆有效;

2. 食用魚肉對孕婦胎動不安、妊娠性水腫有很好的療效;

3. 魚肉含有豐富的鎂元素,對心血管系統有很好的保護作用,有利於預防高血壓、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

4. 魚肉中富含維生素A、鐵、鈣、磷等,常吃魚還有養肝補血、澤膚養發的功效。

5.含有豐富的完全蛋白質。魚肉含有大量的蛋白質,如黃魚含17.6%、帶魚含18.1%、鮐魚含21.4%、鰱魚含18.6%、鯉魚含17.3%、鯽魚含13%。魚肉所含的蛋白質都是完全蛋白質,而且蛋白質所含必需氨基酸的量和比值最適合人體需要,容易被人體消化吸收。

6.脂肪含量較低,且多為不飽和脂肪酸。魚肉的脂肪含量一般比較低,大多數只有1%--4%,如黃魚含0.8%、帶魚含3.8%、鮐魚含4%、鰱魚含4.3%、鯉魚含5%鯽魚含1.1%鱅魚(胖頭魚)只含0.9%、墨斗魚只含0.7%。魚肉的脂肪多由不飽和脂肪酸組成,不飽和脂肪酸的碳鏈較長,具有降低膽固醇的作用。

7.無機鹽、維生素含量較高。海水魚和淡水魚都含有豐富的磺,還含有磷、鈣、鐵等無機鹽。魚肉還含有大量的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B1、尼克酸。這些都是人體需要的營養素。

另外,魚肉的肌纖維比較短,蛋白質組織結構鬆散,水分含量比較多,因此,肉質比較鮮嫩,和禽畜肉相比,吃起來更覺軟嫩,也更容易消化吸收。所以,可以看出,魚類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維生素、礦物質含量豐富,口味好、易於消化吸收的優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