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常識

健康常識

吃菌喪命,這六種野生菌一定別沾

這個季節,是菌子狂生的季節,美味總讓人垂涎欲滴欲罷不能,但是近年來發生的食用毒菌中毒不治身亡的資料一路飆升。這些菌子當中,很大一部分是不能食用的,小編把最常見的6種堅決不能吃的菌子發給大家,請大家在採摘購買時一定要注意再注意。

1.小豹斑毒傘

也就是我經常說的滿天星。一般來說,毒菌的顏色比較鮮豔,有疣,毒菌的帽子上會有疙瘩,還有的有紅斑、溝托、溝裂,有的菌子上有菌托、菌環,一般的毒菌摘斷以後會有漿汁流出來,味道刺鼻。

2.小白菌

形似銀杏樹葉,但約小一些,最長可超過5cm,寬超過3cm。新鮮時為白色,脆弱易裂,採摘後不久就慢慢變成肉色。常簇狀生長在枯木之上,於每年7~8月的雨後放晴之時生長最為旺盛。

3.錐鱗白鵝膏菌

白色。菌蓋直徑6-15cm,半球形至近平展,有角錐狀鱗片,中部鱗片稍多,易脫落。幼時邊緣向內捲曲。濕潤時表面稍黏。菌肉白色,中部較厚,傷處不變色,菌褶白色。後期稍帶黃色,不等長,較寬,稍密,邊緣似粉狀。

4.鱗柄白毒鵝膏菌

實體中等大,純白色。菌蓋邊緣無條紋,中部凸起略帶黃色,直徑6-15cm。菌肉白色,遇KOH變金黃色。菌褶白色,離生,較密,不等長。菌柄有顯著的纖毛狀鱗片,細長圓柱形,長8-14cm,粗1-1.2cm,基部膨大呈球形。菌托較厚呈苞狀。菌環生柄之上部或頂部。孢子無色,光滑,近球形,糊性反應。

5.苦馬肝菌

形態特徵 子實體較大。菌蓋褐色為主,直徑3-15cm,扁半球形,後平展,豆沙色、淺褐、朽葉色或灰紫褐色,幼時具絨毛,老後近光滑。菌肉白色,傷變不明顯,味很苦。菌管層近凹生。管口之間不易分離。菌柄較粗壯,基部略膨大,上部色淺,下部深褐色,有明顯或不很明顯的網紋,內部實心,長3-10cm,粗1.5-2cm。孢子印肉粉色。

6.粉紅鵝膏菌

部分菌子小編暫時沒找到文字介紹,但親們一定要記住上面的野生菌的形狀,這些野生菌別吃!會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