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飲食

我們常吃的食物竟有“三性”

根據各種食物對人體的作用以及人體對各種食物的反應,中醫經過長期實踐和總結,將食物劃分為寒、熱、溫、涼、平五性。簡而言之,只有三性。熱與溫,寒與涼,僅屬程度上的差別,可統稱為溫熱性和寒涼性。平性不寒不熱,不溫不涼,是一種中間的性。這樣,所有食物都不外乎這三性。

我們在吃東西時,要根據自己的體質,來選用適當食性的食物。選食原則是:“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虛則補之,實則瀉之。”

這一方面是說,寒涼體質的人宜食溫熱性食物,溫熱體質的人宜食寒涼性食物,即“辨體施食”,冷熱搭配。因為人的體質也有寒、熱、溫、涼、平之分。這樣,可以調整人體陰陽平衡(寒屬陰,熱屬陽),收到維護人體健康的效果。

另一方面,冷熱平衡還可以指食物與食物、食物與氣候之間的一種平衡搭配。如夏天炎熱,喝碗清涼解暑的綠豆湯;冬天寒冷,就喝紅小豆湯;受了外感風寒,吃碗放上蔥花、辣椒的熱湯麵;吃寒性的螃蟹—定要吃些薑末,吃完最好再喝杯紅糖姜湯水;冬天吃涮肉,一定要搭些涼性的白菜、豆腐、粉絲等這些都是寒者以熱補、熱者以寒補的平衡膳食的方法。

而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弄清楚一些主要食物的食性。那麼,哪些食物是寒涼性食物,哪些食物是溫熱性食物,哪些食物屬平性食物呢?

【寒涼性食物】

寒涼性食物具有清熱、泄火、解毒、濡熱、潤燥、止渴、清心、滋陰和生津等作用,適合陰虛熱盛者食用,但陽虛怯寒者忌之。

常用食物有:

菠菜、蕹菜、茼蒿、萵筍、生菜、落葵(紫角葉)、菊花腦、枸杞頭、香椿頭、薺菜、克菜、土豆、豆薯、黃花菜、竹筍、蘆筍、茭白、荸薺、菱、慈姑、蓮藕、百合、西葫蘆、黃瓜、冬瓜、絲瓜、西瓜、甜瓜、菜瓜、苦瓜、茄子、綠豆芽、黃豆芽、銀耳、草菇、生梨、袖子、香蕉、柿子、甲魚、鴨、墨魚、蚌肉。

【溫熱性食物】

溫熱性食物具有生熱、祛寒、暖胃、助陽、益氣、溫中和通絡等作用,適合陽虛畏寒的人吃,但陰虛熱盛者當忌,不然會加重內熱,出現咽幹、舌苦、牙痛、便血、便秘等症狀。

常用食物有:

辣椒、大蒜、韭菜、洋蔥、香蔥、薑、蕪荽(香菜)、南瓜、胡椒、花椒、桂皮、茴香、醋、酒、龍眼、荔枝、紅棗、黑棗、栗子、桃子、杏子、葡萄、櫻桃、石榴、咖啡、可哥、雞、鵝、牛、羊、狗、馬、牛奶、羊奶、海參、黃鱔、鯽魚、鰱魚、帶魚、蛇肉、紅糖等。

【平性食物】

平性食物具有健脾、開胃和補腎等作用,性能平和,適應性強,無論健康人還是寒、熱病人,無論陰虛、陽虛,都可食用。

常用食物有:

大米、小米、糯米、玉米、小麥、大麥、養麥、黃豆、赤豆、豌豆、扁豆、花生、芝麻、葵瓜子、南瓜子、松子、胡蘿蔔、芋、山芋、山藥、番茄、香菇、木耳、蘋果、金橘、枇杷、楊梅、椰子、山楂、銀杏、無花果、豆油、菜油、花生油、醬油、味精、白砂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