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氣功療法與心理療法有什麼不同

心理治療自古就有。從廣義上講,凡是醫生運用心理學的原則和技巧,通過語言、文字、表情、姿勢、行為以及周圍環境的作用,對患者啟發、教育、勸告和暗示,提高病人的感受和認識,調整病人的情緒,從而達到改善心理障礙者的心理狀態,行為方式以及由此引起的各種軀體症狀,都可以認為是心理治療。

從狹義上講,心理治療是一類有異於化學、物理、生物等傳統治療方式的特殊治療手段,是針對消除某種心理症狀或行為障礙提供的專門心理治療技術。這種技術往往是根據一定的理論來設計的,有一定的方法、適應症和病人的選擇。 心理療法的出現彌補了醫學治療中的那種只看病、不看人,不管病人的氣質、性格、精神致病因素等,只給予物質治療忽視精神治療等不足,是對醫學的一個重要補充和發展。氣功療法與心理療法之間,既有相同之點,也有不同之處。

眾所周知,氣功鍛煉具有調神(意念調整)、調息(呼吸調整)、調身(體力鍛煉)三要素。這三者中,調神是統帥,起決定性的主導作用。古人講“全憑心意練功夫”,早已明確了調神在三要素之中的作用和地位。調神是心理訓練,也就是通過主動的自我心理活動去調整機體的生理功能活動,進而改變軀體狀態。從這點上看,氣功療法與心理療法具有相同之處。

氣功療法與心理療法之間的異同

尤其是氣功鍛煉時的一些具體要求更是屬於心理學上的內容。例如,本是大白天站在黃土地上練功,可以想像為寧靜的夜晚站在綠草叢中練功,本來兩手空空,可以暗示自己抱著一個球,並仔細地去體察雙手抱球的感覺,還可將精神高度集中在丹田部,注意丹田部位的感覺變化,通過放鬆心身,排除雜念,使意識進入到似睡非睡,似醒非醒的入靜狀態,其實質是自我催眠狀態……上述氣功鍛練所利用的想像、感覺、注意、暗示、催眠等過程,均屬於心理學的內容,也是某些心理治療中所使用的手段。

心理療法中有一種方法叫做行為療法,它認為患者的病症——異常的行為和功能,是個體在其生活經歷中學習並經條件反射固定下來而造成的。反之也可通過對新的行為方式的學習建立新的條件反射,來消除或糾正病人的異常行為或功能。一個人對氣功由不會進而熟練的過程,也恰是對一種有益於身體健康的行為學習的過程,從這個意義講,氣功療法與行為療法是一致的。 氣功療法與心理療法的最大不同表現在患者所處地位的主動與被動上。心理療法雖然強調解決患者心理致病因素,但其具體治療措施終歸需要醫生給予患者,患者多處於被動狀態。然而氣功療法則是由患者自我進行的一種心身鍛煉,患者在鍛煉中處於一種主動狀態,這有助於患者自身意識能動性的調動。此外氣功鍛煉還伴有呼吸和體勢體力的鍛煉,這也是與心理療法的不同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