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養生保健

養生保健

【辣評】噱頭大於實質,“掛號撤銷險”該叫停了

網上掛號為公眾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但掛號後因故不能就診,過了時間不能撤銷,掛號費就打了水漂。近日,某掛號App與保險公司合作,推出“掛號撤銷險”服務,患者在成功掛號並免費領取該保險服務後,未能到醫院就診又未取消訂單,醫院無患者就診記錄,患者即可獲得已支付掛號費20%的賠償,最高賠付10元。(4月26日《南方日報》)

“掛號撤銷險”賠付數額不大,但好在也不用花錢購買,對於掛上號因故不能就診的患者,是一種聊勝於無的安慰。如果站在患者個體的角度來說,當然會覺得這是一件好事。部分患者在不確定能否去就診的情況下,也可以嘗試先搶個號,反正去不了有保險,可以減少損失。不過,如果站在就醫秩序這個層面看問題,結論大不同。

看病難,很大程度上體現為掛號難。優質醫療資源有限,先到先得,那些搶到號又不去看病的人,實際上擠佔了本就緊張的醫療資源,對那些確實有需要卻搶不到號的人形成了一種不公平。因此,掛了號不就診,不是一種應該給予保障兜底的行為,反而是一種應該受到懲罰的行為。多次掛號違約者,還應該列入失信名單。用保險來“保障”掛號違約,這對就醫秩序有害無益;一些倒賣號的黃牛也可能對這種保險加以利用,這更是值得警惕的。

事實上,“掛號撤銷險”能否實際賠付,也要打一個問號。要知道,一位患者有沒有掛號,固然可以通過軟體查到;但一位患者有沒有就診,卻不是那麼容易查到的,還需要醫院的配合。醫院的就診記錄畢竟涉及患者隱私,讓保險公司去查詢,恐怕多有不便。要麼是醫院不提供患者就診記錄查詢,讓患者未就診情況無法得到確證,賠付無法落實;要麼是醫院提供相關查詢,但又有洩露患者隱私、違背職業操守之嫌。這本身就是一個難解之題。

“掛號撤銷險”更像是一個行銷噱頭,因為患者必須通過這個掛號App才能享受相應的保險服務,這就勢必推動患者成為該App的用戶。這種噱頭大於實質,危害大於益處的所謂“保險”行銷應當停止。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