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疾病

手足口病的中西醫結合治療

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傳染病,多發於5歲以下兒童,可引起口腔潰瘍,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皰疹,少數患兒可引起嚴重併發症,如心肌炎、肺水腫、無菌性腦膜腦炎等。個別重症患兒病情發展迅速,最終可能導致死亡。少年兒童和成人感染後多不發病,但能夠傳播病毒。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傳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區均有流行報導。1957年新西蘭首次報導該病,1958年分離出柯薩奇病毒,1959年提出“手足口病”命名。歐美國家經常發生由各型柯薩奇、埃可病毒和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

我國自1981年在上海發現本病,以後北京、河北、天津、福建、吉林、山東、湖北、廣東等十幾個省(市)均有報導。進入2008年後,手足口病呈蔓延趨勢,2009年我國手足口病發病處於上升階段。

中醫在抗病毒方面的效果已為現代醫學所證實,並且在抗擊非典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目前已有文獻表明中西醫結合治療小兒手足口病療效顯著,其治療效果明顯優於單純西藥治療,具有較好的臨床實用價值。

因此,中醫在防控手足口病方面具有優勢,中醫越早介入防治,就越能有效預防手足口病,減少手足口病的併發症和病死率,提高療效,還能減少患者的醫療費用。根據辨證應將手足口病列為溫病的範疇,病機是風熱病毒蘊於肺、心、脾、胃,蒸騰氣營所致,病邪在衛氣營之間。故治療應以消熱解毒、運脾養陰為總則。

中醫治療疫疹,一忌初起即用寒涼,二忌妄用辛熱,三忌妄用汗下,四忌誤用補澀。特別在早期強調辛涼宣透,使疹能順利透發,若疫疹初起即用寒藥退熱,會使熱毒遏伏,影響皰疹外透。此外,中醫講究辨證治療手足口病,早期可採用金銀花、板藍根、連翹各6克,黃連3克,煎水漱口。如果疼得厲害,或者牙齦有紅腫,可用板藍根10克,黃芩、白蘚皮各6克,雙花3克,竹葉、薄荷各2克,煎水含漱。

手足紅腫明顯,可用黃芩、黃連、丹皮各10克,紅花6克,煎水浸泡。如果感覺瘙癢,可用生地、丹皮、板藍根、白蘚皮、地膚子各10克,忍冬藤20克,紅花6克,煎水清洗患處,每日3次,連用1周。如口腔出現皰疹,則可採用西瓜霜、冰硼散、錫類散,任選1種,塗搽口腔患處,1日3次;手足皰疹嚴重者,可用如意金黃散、青黛散,任選1種,麻油調,敷於皰疹患處,1日3次。

此外,個人和家庭預防手足口病時,除了採取“洗淨手、喝開水、吃熟食、勤通風、曬衣被”等預防措施外,可採用適當的中藥進行預防,應強調要根據小孩不同的體質特點採用不同的藥物。如平素易見咽紅、便幹、口臭等症狀,屬實證體質的小孩,宜服用銀花、連翹、大青葉等以清熱解毒;平素易感冒,常見多汗、大便不成形等症狀,屬虛證體質的小孩,可服用薏米、葛根、板藍根等以運脾清熱。

目前西醫尚沒有疫苗和特效治療藥物。如果沒有合併症,手足口病患兒多數一周即可痊癒。治療原則主要是對症處理,在醫生指導下服用維生素B、C及抗病毒藥物。 西藥可用維生素B2,每次5毫克,每日3次。

左旋咪唑每次每公斤體重1.25毫克,每日2次。外用0.1%雷凡奴爾液含漱,每天5次;0.02%鹽酸洗必泰液含漱,每日5次;金黴素甘油糊劑塗患處,每日4次。有合併症的病人可肌注丙球蛋白。在患病期間,應加強患兒的護理,作好口腔衛生。進食前後可用生理鹽水或溫開水漱口,食物以流質及半流質等無刺激性食物為宜。此外及時複查,因手足口病可合併心肌炎、腦炎、腦膜炎、馳張性麻痹等,故應加強觀察,不可掉以輕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