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健康

你屬於急性子父母嗎?別急,慢性教育也能出人才

有一位母親在兒子上幼稚園之前,就常常拉住對學習根本不感興趣的孩子,指著一些字問他:“你看看這是什麼字?”孩子皺著眉頭說:“不知道。”

即使如此,這位母親仍然耐心地哄著他說:“不要這樣,仔細看好了。”然後想出各種方法,試圖教他學習一些東西。有時候這位母親也會產生疑問:這麼做好嗎?然而如果不這樣做的話,心裡又會感到十分不安。

等到這個孩子上了幼稚園以後,到了盛夏還不肯把他在冬天穿的內衣脫下來。可是長褲實在是沒法再穿下去了,於是這位母親就試圖使用強制的辦法把孩子的“冬衣”脫下來,可是孩子又哭又鬧,死活不肯。最後孩子就穿著這樣的裝束去了幼稚園……。

這位母親就是韓國延世大學醫學院兒童心理學系教授,漢城新村聖佛蘭思醫院兒童心理科醫生申宜真女士。看到這裡我們不禁會想:原來“專家”在撫養孩子的問題上也和我們一樣吃盡了苦頭啊。最近,申教授又寫了一本叫做《好媽媽,慢慢來》的書。看到這個書名,你或許又會感到吃驚:在現在這樣一個競爭激烈的社會,在撫養孩子的問題上竟然還能不著急嗎?

“現在好多做母親的都帶著‘有一分投入就有一分回報’這種資本主義式的想法,希望能夠儘快、儘量多地教給孩子一些知識,這是非常錯誤,而且也是極不科學的。如果希望培養出和我們這個世紀的要求相適應的人才的話,就必須停止這樣的做法。”

申教授同時還斷言:現在實行的(從孩子還在吃奶的時候起,就試圖教給孩子一定的知識的)所謂“早期教育”實際上正在毀掉我們的孩子。“在21世紀,只有那些具有主體性和創造力的人才能夠符合時代的要求。創造力是通過孩子們親自去實踐,經歷失敗,然後再進行新的嘗試這樣的過程獲得的。可是,現在的年輕母親們不給孩子以經歷失敗的機會。在本來應該形成他們自己的人生‘框架’的時候,我們的母親們卻偏偏使勁地給孩子們注入‘內容物’。”

在如何才能使孩子形成其適當的人生框架的問題上,申教授強調的方法是問孩子“為什麼”。即當孩子不聽話的時候,不要和孩子爭吵,而要問他們“你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在提出自己的理由的過程中,孩子的邏輯能力就會發育,社交能力和獨立思考就會逐漸生成。可是對於職業女性們來說,她們根本沒有時間整天和孩子呆在一起問他們“為什麼”。對於這種情況,申教授說:“就我的情況而言,每到週末,我就把自己的整個身心完全撲到孩子的身上”,她還強調說:“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不僅品質重要,數量也非常重要。”

(本文內容由百度經驗網友 美國教育達人 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