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健康

新生兒容易出現嘔吐,怎麼辦?

新生兒嘔吐是新生兒科醫生臨床較為棘手的問題之一。那麼,新生兒為何容易出現嘔吐呢?新生兒嘔吐常見的兒內科疾病有哪些?

對於小兒內科醫生來說,最嚴重的是問題莫過於把急需外科干預的外科急腹症當成內科疾病來干預。那麼,如何從病史、臨床表現及輔查中快速識別出以“嘔吐”為外在表現的外科急腹症呢?做為新生兒科的醫生,如何快速識別以新生兒嘔吐為外在表現的外科急腹症的危重症狀是挽救急腹症患兒生命的關鍵。

一、新生兒為何容易嘔吐呢?

眾所周知,新生兒消化道具有獨特的特點,其結構和功能的特殊性是新生兒嘔吐重要的生理和病理基礎。

首先,新生兒食管較鬆馳,胃容量小,呈水準位元,幽門括約肌發育較好而賁門括約肌發育差,腸道蠕動的神經調節功能較差,腹腔壓力較高等,均為新生兒容易出現嘔吐的解剖生理原因。

其次,胚胎時期各臟器分化和發育的異常,尤其是前、中、後腸的異常,容易造成消化道的畸形,使攝入的食物或消化道分泌物不能順利通過腸道,逆行從口腔排出,形成嘔吐。

再次,胎兒出生時的刺激,如吞咽了大量的羊水、血液、以及出生後內外環境的急劇變化,也容易誘發新生兒嘔吐。

最後,新生兒嘔吐中樞發育不完善,容易受全身炎症或代謝障礙產生的毒素刺激引起嘔吐。歸納起來主要包括:

食管蠕動功能不成熟,食道下端括約肌鬆弛;

水準胃,相對於食管下端鬆弛的括約肌而言,幽門括約肌相對發達;

胃容量小,胃壁肌肉發育不成熟,排空時間延遲;

少數新生兒可合併消化道畸形;

消化道自主神經調節機制不成熟,如受到羊水、血液及出生後環境變化刺激,容易誘發嘔吐;

消化道對激素及酶的反應遲鈍,但對電解質紊亂、炎症或代謝異常等刺激敏感;

新生兒的胃有多大呢?

出生第一天:櫻桃大小,胃容量約5-7 ml;

第二天:核桃大小,胃容量約為22-27 ml;

一星期大:杏子大小,胃容量約45-60 ml;

一個月大:大雞蛋大小,胃容量約80-150 ml;

二、嘔吐也要辨真假

嘔吐是指胃內容物和一部分小腸內容物在消化道內逆行而上,自口腔排出的反射性動作,是消化道機能障礙的一種表現。如以下兩種情況不能屬於真正意義上的嘔吐:

(1)溢乳

大部分孩子在新生兒期都或多或少地出現過溢乳,溢乳不屬於真正的嘔吐,不具有嘔吐時神經肌肉參與的一系列興奮反射過程。溢乳在出後不久即可出現,主要表現為餵奶後即有1~2口乳水返流入口腔或吐出,餵奶後改變體位也容易引起溢乳。溢出的成分主要為白色奶水,如果奶水在胃內停留時間較長,可以含有乳凝塊。溢乳不影響新生兒的生長發育,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減少,生後6個月左右消失。一般認為,溢乳的原因是新生兒食管的彈力組織及肌肉組織發育不全所致,無需給予特殊處理。

(2)吞咽動作不協調

也不屬於真正的嘔吐,主要見於早產兒,或見於有顱腦和顱神經病變的患兒,是咽部神經肌肉功能障礙,吞咽動作不協調所致,表現為經常有分泌物在咽部瀦留,吞咽時部分乳汁進入食管,部分從鼻腔和口腔流出,部分流入呼吸道,引起新生兒肺炎。早產兒數周或數月後功能逐漸成熟,可以自行恢復,神經系統損傷引起者的預後,取決於神經系統本身的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