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飲食

春節喝酒少不了,這十種解酒方法讓你在酒桌上更勝一籌

歲末年初,隨著春節的逐步臨近,又到了各種聚會的高峰時期。到時候喝酒應酬肯定少不了,喝酒成了所有大小聚會必做的事,要看感情有沒有,就看酒量有多深!喝到深處,那就是“誰也不服,就扶牆了”!

那麼不小心喝多了,那些“解酒”的方法真的靠譜嗎?

首先我們來說說,喝完酒,酒精是如何在體內“橫行”的

酒精在人體的分解代謝有三條途徑:肝臟、皮膚和呼吸系統。

其中約95%通過肝臟的酶系統,主要是指P450(單加氧酶)進行氧化代謝:一種是乙醇脫氫酶,另一種是乙醛脫氫酶。

但缺少乙醛脫氫酶的人就比較多。乙醛脫氫酶的缺少使乙醛不能被完全分解為乙酸,而是以乙醛形式繼續留在體內,使人產生噁心欲吐、昏迷不適等醉酒症狀。

因此,不善飲酒、酒量在合理標準以下的人,即屬於乙醛脫氫酶數量不足或完全缺乏的人。對於善飲酒的人,如果飲酒過多、過快,超過了乙醛脫氫酶的分解能力,也會發生醉酒。

那“解酒”真的靠譜嗎?

從酒精代謝的原理可以看出,很多用來解酒的方法並沒有解酒的功效,只是針對部分症狀,使用以後人覺得舒服了些,好像起到瞭解酒的作用而已。但實際上酒精該在哪兒還在哪兒,該怎麼作用還是怎麼作用。依據酒精在體內代謝的原理來看,要想真正解決酒精在體內產生的影響,只有3種途徑:緩解脫水、減少吸收和加快代謝。

最佳的十種解酒方法

1、喝前:吃饅頭、牛奶

饅頭中的碳水化合物和牛奶中的蛋白質可以在胃內形成一個“食物膜”,相當於給胃加了一個保護罩,從而起到保護胃黏膜的作用。但注意一定要先吃饅頭再喝奶。

2、喝酒時:喝熱水

飲酒過程中要多喝點白開水,一方面可以起到一定的稀釋酒精的作用,另一方面還能增加排出量,加快酒精的代謝。

3、喝酒時:熱肉湯

喝酒時喝點熱的肉湯可以促進排汗,增加體內酒精的代謝和揮發;另外,肉湯還可以補充各種礦物質元素,譬如因酒精的利尿作用而丟失的鉀和鈉,可以幫助恢復體力,但尿酸高的人不適合多喝。

4、喝酒後:橙汁

鮮榨的果蔬汁內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維生素和礦物質,能促進排泄;另外,其中含有的果糖能加速酒精代謝,説明緩解醉酒症狀。榨點橙汁和白蘿蔔汁是簡便易行的方法。

5、喝酒後:米湯

米湯中富含多糖類和B族維生素,具有解毒醒酒的功效。喝的時候最好加點白糖,解酒的效果會更好。

6、喝酒後:綠豆湯

歷代本草書籍都強調綠豆的解毒功效,綠豆可以適用於食物中毒、藥草中毒、酒精中毒、金石中毒等時刻的應急食用。

7、喝酒後:黃豆芽湯

這道湯口感非常清爽,做法簡單,在韓國是很家常的一款醒酒湯。

做法是,把200克黃豆芽的老根摘掉,洗淨瀝幹。1瓣大蒜切成末,1/3根大蔥切成蔥花備用。鍋中放入清水(約1000ml),大火煮開後,將黃豆芽放入,接著加入蒜末、少量生抽,調勻後,改小火煮10分鐘。 豆芽煮熟後,加入適量鹽、白胡椒粉,再煮3分鐘,然後放入蔥花即可。

煮豆芽時,千萬不要蓋上鍋蓋,這樣會把豆芽的腥氣一同煮到湯裡。

8、喝酒後:獼猴桃汁

獼猴桃被譽為“維生素C之冠”,而維生素C能分解乙醇,可護胃益脾,能有效減輕酒精對胃黏膜的刺激和損傷。因此,喝酒前後各飲100~200克的獼猴桃汁,解酒效果非常好。

9、喝酒前後:檸檬水

檸檬水可以解酒,得益於其中含有的有機酸。諸如檸檬、橘子、柳丁這類柑橘類水果中都含有有機酸,而酒中的成分有乙醇,有機酸能與乙醇相互作用而形成酯類物質。從而達到解酒目的。

10、喝酒後:揉手腕

輕度醉酒後,可以按揉一下手腕處,這裡的內關穴可以很好地幫助解酒。該穴位簡便易取,且不受時間、季節及周圍環境的限制。

最後還是勸各位酒友一句,酒桌上切莫貪杯哦 ~感情深是在於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並不是在酒桌上體現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