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保健人群

保健人群

腸炎的症狀和危害有哪些?

腸炎是一種發病率很高的疾病,生活中經常有人出現腸炎,導致該疾病的原因很多,最常見的是細菌和病毒的感染,除此之外,還有多種真菌和寄生蟲也會導致人體出現腸炎,患者會出現腹部疼痛、拉肚子甚至血便等症狀,如果該疾病得不到及時治療,還會產生更大的危害。

第一、急性腸炎

在國以夏、秋兩季發病率較高,無性別差異,一般潛伏期為12~36小時。噁心、嘔吐、腹瀉是急性腸炎的主要症狀。

第二、慢性腸炎

臨床表現為長期慢性、或反復發作的腹痛、腹瀉及消化不良等症,重者可有黏液便或水樣便。

腹瀉程度輕重不一,輕者每日排便3~4次,或腹瀉便秘交替出現;重者可每1~2小時一次,甚至出現大便失禁。部分患者可有夜間腹瀉和(或)餐後腹瀉。直腸嚴重受累時,可出現裡急後重感。糞質多呈糊狀,混有大量黏液,常帶膿血。

部分患者便鮮血,其病變限於直腸,稱出血性直腸炎,血液或大便分開排出,或附著于正常或燥糞表面,常被誤認為是痔出血。直腸炎患者亦常排黏液血便,甚至出現大便失禁。病變若擴展至直腸以上,血液往往與糞便混合或出現血性腹瀉。

查體可見臍周或下腹部輕度壓痛、腸鳴音亢進、脫肛。

第三、檢查

1.X線鋇劑檢查

急性期一般不宜作鋇劑檢查。而特別注意的是重度潰瘍性結腸炎在作鋇灌腸時,有誘發腸擴張與穿孔的可能性。鋇灌腸對本病的診斷和鑒別診斷有重要價值。臨床靜止期可作鋇灌腸檢查,以判斷近端結腸病變,需排除克隆病者宜再作全消化道鋇餐檢查,氣鋇雙重對比法更易發現黏膜淺表病變。

2.內鏡檢查

臨床上多數病變在直腸和乙狀結腸,採用乙狀結腸鏡檢查很有價值,對於慢性或疑為全結腸患者,宜行全結腸鏡檢查。一般不作清潔灌腸,急性期重型者應列為禁忌,以防穿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