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養生保健

養生保健

“猴年馬月”真來了!注意防寒防暑防燥

(健康時報記者 林 敬)“猴年馬月”真的來了!

“猴年馬月”每12年才出現一次,今年6月5日(芒種)至7月3日(小暑前夕),就是傳說中的“猴年馬月”!而這個時間,正是芒種開始,夏至來臨,正式入夏之時!

我國夏曆(農曆)是使用干支紀年、月、日,其中十二地支與十二生肖對應。分別是:子鼠、醜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根據節氣曆,猴年12年一個輪回,馬月也是12個月一個輪回。

按地支紀月的演算法,寅(虎)月是農曆正月,卯(兔)月是農曆二月,以此類推,“午馬”的“午”對應的正好是農曆五月,正好今年又是猴年,所以才有了“猴年馬月”這個說法。

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傳統療法科副主任朱慶軍說,農曆五月正好是芒種節氣之後,夏至來臨,步入夏天的時候,此時日照時間越來越長,人體陽氣越來越旺盛,所以自古便有“春夏養陽”之說。

防寒:不能過多貪涼

寒邪是此時傷陽氣的罪魁禍首。每年此時因過食寒涼導致月經不調、痛經的患者特別多。朱慶軍說,進入芒種以後,儘管天氣熱起來,但有些地區的氣溫有時仍不穩定,這個時候仍舊要防寒。偶爾吃點生冷的東西沒關係,但要注意搭配,吃涼菜不妨切點薑末放在涼菜中,平衡一下寒涼之氣。

最不可取的是過多貪涼,貪吃貪喝寒涼食物,吃涼菜,再喝點兒冰鎮飲料,最容易出現腸胃問題。中醫講“長夏善病洞泄寒中”。“洞泄”就是拉肚子,像被捅漏一個窟窿似的嘩一下全泄出來。所以無論什麼年紀,此時都要注意保護陽氣。

另外天一熱,有年輕人喜歡沖涼。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腦病科主任醫師楊保林說,中國有句老話叫“汗出不見濕”,若“汗出見濕,乃生痤瘡”。大汗後,人體的毛孔是開泄的,陽氣也會隨著汗液外泄,此時涼氣最易乘虛而入,最好是擦乾汗或等熱氣退去再沖澡。

防暑:可含片西洋參

夏至前後,高溫開始出現,中暑就會出現! 所以“猴年馬月”還要開始注意防暑。防暑最關鍵的除了儘量避開午後太陽熱辣時外出,可以提前吃點仁丹等消暑藥,若是需要經常在室外工作,嘴裡可以含一兩片西洋參。朱慶軍說,它既能清熱養陰,又能生津止渴,增強人的耐受力,特適合夏天防暑用。

與暑熱相伴而來的,還有濕氣,所以我們常並稱為暑濕,如果被“濕蒙心(神)竅”人們還容易出現打盹、乏力等症狀。此時不妨多增加點運動,令陽氣亢奮起來,人也就會精神起來了。當然,不宜做過分劇烈的運動,否則大汗淋漓,汗出太過,損傷陰氣,也易損陽氣。

防燥:清火養心順時

氣候炎熱,人就容易感覺心煩氣躁,而喜怒不節還會損害臟腑的正常功能,所以“猴年馬月”還得防情緒上的急躁!

防躁最重要的就是一個“平”字。正如古代著名養生家稽康所說,“夏季炎熱,更宜調息靜心,常如冰雪在心”。朱慶軍認為平心靜氣,不僅可以使人心情舒暢,還有助於心臟機能的旺盛,不管天氣如何炎熱,都要保持一顆平和的心。

防躁的關鍵在於養心,這也是夏季的養生重點。此時,晚上陰氣稍顯不足,入睡較晚,早起陽氣充盛,宜早起,中午時再稍微睡一會,益於養心。黃帝內經說,心主神明,心氣旺盛了,血脈運行通暢,對養神、養氣都是有利的。平時可常飲用些淡鹽水、荷葉茶等以清心火,散暑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