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養生保健

養生保健

吃飯咬舌頭是想吃肉了?不,也可能是快中風了

如果你以為吃飯、說話時咬舌頭是因為“饞肉”,那就錯了。

55歲的王先生吃飯時老咬到舌頭,還經常掉筷子,家人以為是他自己不小心,就沒注意。

沒過幾天,他吃飯時突然暈倒,家人馬上將他送往醫院。醫生檢查發現王先生腦部血管發生堵塞,出現了缺血性腦卒中(中風的一種),幸虧及時搶救才挽回了生命。

“咬舌頭”的現象發生在 “三高”患者身上,很可能是中風的前兆。熊小知(微信內搜索“生命時報”關注,每週日準時更新)這就為你分析,哪些表現與中風有關係。

中風前,這些器官會報警

大腦是人體的總司令部,人體的感覺、運動,以及語言、記憶等多種功能,都歸它管。

中風是由於大腦血管堵塞導致大腦缺血(腦梗),或血管突然破裂出血(腦出血)引起的腦組織損傷。

在中風發作前,大腦有些功能可能“出差錯”,例如開頭的王先生,出現了愛咬舌頭等精細動作不協調的表現。

除了咬舌頭,大腦還可能向你發出下面這些“呼救”信號。

嘴角不對稱

人體的舌神經連接著大腦,舌頭是大腦的先行器官。腦供血不足時,伸舌頭時舌尖會偏向一側不能居中,說話、吹口哨時漏風。

此時,可讓患者“露齒”或者微笑,看是否有一側面頰表情不正常或嘴角不對稱。

口齒不清

當血栓堵在“語言表達區”時,就出現口齒不清,或“心裡明白”卻說不出來,也可能出現突然聽不懂別人說的話。

這時可進行言語測試,讓患者複述一句短語,看是否有說話不清楚或無法說話。

突然沒力氣

手中拿著的東西忽然落地,可能不是老了沒有力氣,而是中風的預兆。檢查方法是讓患者閉上眼睛,雙臂平舉10秒鐘,看是否有其中一隻手臂無法維持。

需要提醒的是,患有高血壓、高脂血症、糖尿病的三高人群,以及常年吸煙、大量飲酒的高危人群,要特別留意上述危險信號。

發現中風先兆,千萬不能“等等看”

如果有以上任何症狀發生,就要立刻撥打急救電話120,千萬不能覺得這些症狀不嚴重,就“等等看”。

中國卒中學會統計數字顯示,我國每年中風新發病例數達200萬~250萬,死於中風的人高達150萬。

中風已成為我國國民第一致死病因,約占總死亡疾病譜的22.45%。

對中風患者而言,時間就是救命稻草,因為腦卒中的最佳治療方法是溶栓,一般來說黃金搶救時間是3小時內,4個半小時是卒中的有效搶救極限。一旦超過4個半小時,溶栓的風險將大大增加。

出現口角歪斜、說話不清等症狀,說明你已經出現了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簡稱TIA,又叫小中風),約10%的TIA患者90天內可能發生中風,其中近半數發生在TIA出現的2天內。

因此,一旦出現這些症狀就要及時就醫。

如果病人已經發生中風,在急救車到來之前,應平躺或側臥,頭部歪向一邊,避免嘔吐物堵住呼吸道,不要隨便吃藥,更不要運動鍛煉,應安靜等待救援。親屬千萬不要急於扶起病人,也不可晃動其頭部。

誘發中風的危險因素,你有幾個?

在我國,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這“三高”,是誘發中風的重要風險因素。

此外,高鈉飲食、肥胖、吸煙等不良生活習慣的危害也不容小覷,管理好三高和生活中的危險因素,九成以上的中風是可以預防的。

1

愛吃醃肉

我國高血壓發病率居高不下的罪魁禍首就是“高鈉飲食”,而高血壓是誘發中風的因素之一。

除了鹽以外,“高鈉”還潛藏在麵包、漢堡、醃肉、零食、鹹菜、辣椒醬等食品中。因此,日常飲食一定要少吃以上食物,每人每日攝入食鹽量應少於6克。

2

吸煙

吸煙是導致中風的獨立危險因素,煙草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質,會引起心率加快,血壓上升。

此外,吸煙還可導致機體凝血機制紊亂,血小板聚集,容易導致心腦血管病事件。

生活中不僅要做到不吸煙,還要遠離二手煙和三手煙。

3

肥胖

肥胖的人常伴有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等代謝綜合征,這些指標異常會損傷血管、形成血栓,最終導致中風。

超過正常體重,中風風險都會隨體重增加而升高。建議普通人的體質指數(BMI)控制在最好控制在18.5~24,心腦血管患者BMI控制在20~22為宜。

BMI=體重(千克)÷身高的平方(米²)。

4

生蔬菜吃得少

中國人做飯喜歡煎炒烹炸,很少生吃蔬菜。高溫烹飪會破壞蔬菜中的葉酸,導致體內葉酸缺乏,引起同型半胱氨酸水準升高。研究證實,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腦卒中發生的重要獨立危險因素。

建議每天吃300~500克綠色蔬菜,如生菜、油麥菜、萵筍、菠菜、青菜、小白菜等,最好生吃或快炒。

防中風的訣竅,就在生活中

中風常被認為是“老年病”,但近年來,中風開始偷襲年輕人。

《美國醫學會雜誌·神經病學》上發表了一項研究顯示,比較了2003~2004年與2011~2012年的中風資料發現,44歲以下中風患者的占比增加了41.5%。

因此,年輕人也要預防中風。日常生活中,不妨這樣制定一天的防中風計畫。

多飲水

早晨起床後先喝杯溫開水,幫助腸胃蠕動,讓排便更加順暢。否則排便過度用力,也會增加中風風險。

喝蔬果汁

早餐可以適量喝點蔬果汁,增加維生素攝入;或吃燕麥時加一把堅果。這樣不但可以降低壞膽固醇,還能維持動脈血管的健康彈性。

注意保暖

臺灣一項研究發現,20℃~24℃是最不易發生中風的溫度,以此為基準,溫度越低越危險。

15℃~19℃,中風風險增加1%;10℃~14℃增加20%,10℃以下增加30%。

最近氣溫驟降,大家出門要注意穿衣保暖。

午餐選五穀飯

午餐選飯食的時候,可以吃五穀飯,這能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入。

打包盒飯時,把菜上面的油甩一下,避免膽固醇攝入過高;深綠色蔬菜、蒸魚,則有助於控制血壓。

積極、適度做鍛煉

運動能提高人體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功能,有助於預防動脈粥樣硬化,促進血液迴圈、改善腦供血。

建議每天運動半小時,秋冬季節以上午10時~下午3時為宜,此時陽光充足、天氣暖和,是戶外鍛煉的黃金時間。

保證睡眠品質

處在45~60歲這個心腦血管病“高危階段”的人來說,一旦睡眠出了問題,很多疾病都會找上門。因此要盡可能保證睡眠充足,確保每天8小時左右的睡眠時間。

最後,熊小知要提醒的是,情緒激動會使血壓驟然升高,容易導致腦血管破裂,形成中風。因此,心胸開闊,避免過度興奮與憤怒,對防止中風發生很重要。▲

本期編輯:張傑 美編:靳豐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