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中藥冷喝會不會影響藥效

現在很多人生病了之後都會選擇喝中藥進行調理,尤其是一些慢性的疾病患者都喜歡喝中藥治療,雖然中藥在治療的速度方面看起來沒有西藥快,但是卻可以達到根治的效果。但是中藥熬好之後,會有中藥特殊的口感,很多人不容易接受,也會感覺到喝中藥太熱,喜歡把藥物放涼一些在喝。

中藥冷喝會不會影響藥效

看喝治什麼的中藥湯了,如果是清熱涼血的中藥,可以喝冷的,對藥效沒有影響,如果是除濕發汗、溫經通絡的中藥,就不能喝冷的,會降低藥效的。

怎樣才能在不影響療效的情況下吃到不那麼苦的中藥

1.其實有一個方法可以試試,那就是喝30℃~35℃溫度的中藥。人人都知道良藥苦口,而這良藥其實就是指中藥。為何從古至今中藥都是苦的,不能做成甜的,這與中藥的成分有關。

2.中藥的化學成分十分複雜,所含的蛋白質、鞣質(即丹寧)等能與糖發生化學反應,使有效成分凝固、變性,進而混濁、沉澱而被除去,以致影響藥效。且糖可抑制某些清熱藥的療效,干擾中藥中礦物質和維生素的吸收,還可降低許多中藥裡的有效成分。如苦味健胃的中藥,就是利用其本身的苦味,來刺激消化腺的分泌而達到健胃的目的,這類湯藥加糖後雖能減少苦味,但卻降低了健胃的功效。

3.據報導,藥理學研究最近發現:改變湯藥的溫度,就能減少湯藥的苦味。正常人口腔內溫度為36.2℃~37.2℃,舌根下高於舌面0.5℃。而味覺器官即味覺神經纖維大多分佈於舌面,當湯藥溫度與舌周圍溫度相近時,味覺神經處於最佳工作狀態,其感覺最靈敏,也就是說此時喝湯藥味道最苦。而湯藥的溫度高於38℃,或低於35℃時,則味覺神經感覺不太靈敏,這時苦味就會減弱,不太苦口,有利於吞咽。更何況中醫還認為,中藥溫服藥效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