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惑疾病

警!返流性胃炎偏好中老年人

本病好發於中老年人,主要症狀為上腹部飽脹感或不適,有隱痛或劇痛,常呈週期性發作,可伴腹脹、噯氣(打飽嗝)、反酸、燒心、噁心、嘔吐、食欲減退和消瘦等;少數還可有胃出血(系膽汁蝕破黏膜血管所致),表現為嘔血或排黑便(柏油樣便)以及大便潛血試驗呈陽性等。反流輕者,也可無症狀。

患者作胃鏡檢查,可見膽汁不斷由幽門口(或胃腸連接處)湧入胃內,胃黏膜(特別是胃竇部黏膜)有明顯水腫、充血、粗糙、脆弱,觸之易出血,表面較污濁,附有黃綠色膽汁,黏液湖(左側臥位時,胃內黏液集中在胃近端的大彎處,此處稱黏液湖)內含大量膽汁,即可確診。

膽汁反流性胃炎是一種特殊類型的慢性胃炎,引起此病的主要原因是十二指腸內的膽汁反流進入胃內。膽汁一般多反流到距幽門口(幽門口是胃與十二指腸相連接食物通過的地方)最近的胃竇部,使該處黏膜受損,故又稱膽汁反流性胃竇炎。

膽汁為什麼會發生反流呢?正常情況下,幽門口是收縮關閉的,當胃內食物經胃蠕動排入十二指腸時,幽門口舒張開放,食物排空後,幽門口又收縮關閉,從而可防止膽汁反流入胃。但當出現下述情況時,諸如胃部分切除術後,施行過迷走神經切斷和幽門成形術、胃腸吻合術後,進行過膽囊摘除術,先天性幽門口關閉不全和中老年人臟器發生了生理性退行性改變等,可破壞幽門口的“把關”作用,於是就可發生膽汁反流。

膽汁反流是怎樣造成胃黏膜損傷的呢?膽汁反流(更確切地說,是混有膽汁的十二指腸液反流)時,十二指腸液中的膽汁(內含膽酸)、胰酶和卵磷脂等可破壞胃黏膜的屏障作用。緣由是,膽酸可溶解胃中的黏液(黏液有保護胃黏膜作用)和破壞黏膜表層細胞,這樣就導致了胃酸直接刺激胃黏膜使之受損;進入胃內的膽汁,還能啟動卵磷脂A,使卵磷脂變為溶血卵磷脂而破壞細胞膜;另外,當鹼性的十二指腸液與酸性的胃液中和,胃竇pH值(酸鹼度)接近中性時,可啟動胰酶引起胃黏膜損傷。還有,膽囊切除後此病的發病率也增高(有人報告,60%的本病患者有膽囊切除史),這與十二指腸內一天24小時都有膽汁不間斷地流入有關(正常膽囊時,膽汁是餐後定時進入十二指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