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養生保健

養生保健

癌症預防絕不是無用功

前不久,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研究人員在《科學》雜誌上發表的新研究稱,66%的癌症基因突變歸咎于健康細胞分裂過程中DNA複製的隨機錯誤,是“壞運氣”所致,29%歸因於環境因素,剩下的5%源於遺傳因素。癌症發生真的跟“運氣”有關,預防做得再好也只能聽天由命嗎?癌症診療未來的重點方向在哪裡?在2017年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期間,本報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

基因突變≠癌症發生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貝爾特·福格爾斯坦教授等人在研究中,基於423個國際癌症資料庫,利用數學模型分析了全球近70個國家人群幹細胞分裂與癌症風險之間的關係後提出,癌症基因突變和正常幹細胞分裂之間存在強相關性,並首次計算出不同癌種中造成癌細胞基因突變的各種原因所占的比例。除癌細胞基因突變兩大經典來源(遺傳和環境)之外,貝爾特發現了另外一種突變來源,即細胞增殖、DNA複製過程中的隨機錯誤。在多數腫瘤中,這種基於DNA複製的內源性突變對癌基因突變的貢獻度比環境、遺傳因素更大。

“有媒體據此認為的‘多數癌症發生是因為運氣不好’其實是一種誤讀。癌症基因突變存在隨機性不等於癌症發生具有隨機性。”曾師從貝爾特·福格爾斯坦的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焦宇辰教授表示,該研究是針對腫瘤基因突變來源的研究,其結果提示,66%的癌症基因突變來自於人體細胞增殖造成的內源性突變,但被不少人誤讀為66%的癌症是隨機產生。

專家介紹,人體的每個細胞都帶有一整套基因組DNA,是一部長達30億個堿基(字母)的天書。細胞每一次增殖,都需要將30億個堿基重新“抄寫”一遍,在這個過程中難免就存在“抄錯”幾個“字母”的情況。據估計,一套基因組DNA複製一次大約會“抄錯”3個堿基,這種內源性突變的極微小差錯是隨機發生、不可避免的。腫瘤學界既往更多關注突變對重要基因的影響,而對突變原因,尤其是內源性突變研究較少。這一最新研究對內源性突變在癌症基因突變中的貢獻度進行了新的闡釋。

焦宇辰解釋說,癌症發生是基因突變的累積,在遺傳、環境、內源性突變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導致。基因突變是癌症發生的必要非充分條件,癌症發生必然存在基因突變,但基因突變並不一定導致癌症發生,基因突變需要累積到一定程度時才可能導致癌症產生。

“既然內源性癌基因突是不可避免的,這更凸顯出避免環境因素等外在因素導致外源性基因突變的必要性,從而降低基因突變累積致癌的風險。”焦宇辰指出,內源性突變存在隨機性,但隨機散在突變積累形成癌症的過程不是完全隨機的,而是有規可循,可以通過積極預防來進行干預。該研究結果與既往公衛研究結果有一致性,也認同40%的癌症可以通過預防致癌環境因素來避免。

早期診斷尤為關鍵

這一研究對那些保持良好生活方式的人依然發生癌症給出新的原因解釋,即使再好的環境、遺傳、生活方式,由於有內源性隨機突變存在,癌症依然有可能會發生。焦宇辰認為,該研究意在進一步提升癌症早期診斷的重要性,該領域也是貝爾特·福格爾斯坦近年來的研究和積極宣導的重點。

據專家介紹,貝爾特·福格爾斯坦是腫瘤遺傳學領域的頂尖專家,他此前在結腸癌克隆進化研究中發現,正常細胞發展到晚期腫瘤需要30年,前27年是可治癒階段。基於這個研究和其他一些研究,美國現已提倡給50歲以上男性進行結腸鏡篩查。他近年對癌症早期診斷的新關注領域是迴圈腫瘤DNA應用于早期篩查和無創活檢。

貝爾特·福格爾斯坦在癌症研究領域卓有建樹,在新癌症基因發現、發明數位PCR技術等多領域都有重磅研究突破,其SCI文章引用率非常高。“他所有研究都是直接關注如何改善癌症患者的診斷和治療。”焦宇辰說。

近年來,貝爾特的研究重心轉向癌症早期診斷。他認為,未來100年內,癌症的發生和致死將大大降低,但這將主要歸功於癌症的早期發現,而不是由於能夠治癒廣泛轉移的癌症患者。他在一個專訪中說:“我在這裡(指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出生,在這裡讀醫學院、行醫,之後在這裡做了幾十年的腫瘤研究。我沒有退休的打算,會在這裡工作到生命終結的一刻。在我未來的研究工作中,對我來說高於一切的目標就是,使基於基因突變的癌症篩查成為年度體檢的常規內容。希望這種早期篩查成為癌症防治的新標準——這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