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養生保健

養生保健

【兩會話題】破除“以藥補醫” 這個“硬骨頭”怎麼啃?

根據政府工作報告要求,今年要全面推開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全部取消藥品加成,同時協調推進醫療價格、人事薪酬、藥品流通、醫保支付方式等改革。其中,取消藥品加成,告別“以藥補醫”是最難啃的“硬骨頭”。相關改革無論哪個環節,都離不開政府、公立醫院、社會大眾等多方面參與。

厘清職能才能動作到位

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蘇北人民醫院院長王靜成認為,公立醫院內部機制要活起來,三醫聯動外部機制也要轉起來。相關部門必須推出強有力的政策和舉措,打破條塊分隔的壁壘,制定合理的組織架構,厘清各方職能,確保動作到位。

“實行藥品零差率銷售後,補償配套措施應儘快出臺。”全國政協委員、中日友好醫院副院長姚樹坤表示,藥品進入醫院後,會產生相應的費用,“如果政府補償不到位,公立醫院的運行將面臨一定困難”。

在取消“以藥補醫”的過程中,如何增加優質醫療資源供給,也需進行考量。全國人大代表、河北醫科大學第二醫院腺體外科主任廖海鷹說,在一些試點取消藥品加成的地區,仍存在醫療服務收費低、醫務人員勞動價值被低估的問題。這種局面會使醫院發展受限,醫療人才逐步流失。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醫學部黨委書記劉玉村認為,相比編制,技術才應該是衡量醫務人員價值的尺規。很多醫院對於醫生的價值認定,無法體現其高風險、高投入、高技術的職業特點,這是當下醫務人員抱怨最多的地方。

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雅安市人民醫院副院長張德明直言,同一醫院不同科室也是“冰火兩重天”,即便是對同一疾病的治療效果相等,其收入也不能同日而語,中醫科、精神科、兒科就屬於弱勢專科。“醫院應建立起以知識技術為主導、成本計算為補充的醫務人員價值評判體系。”

軟著陸需完善外部制度

接受採訪的代表、委員表示,公立醫院改革如同修理一台高速運轉的機器,不僅難度大,風險也高。要讓公立醫院運轉得更為平穩,實現改革的軟著陸,需要完善改革的外部制度。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院長郭啟勇建議,加快推進醫院事業單位改革,取消事業編制和幹部管理,鼓勵和支持各個層級醫療機構縱向整合,建立品牌服務體系,同時在縱向整合的醫院集團(醫聯體)架構內,真正實現分級診療和內部分診制度,提高醫療效率,降低醫療成本。

全國人大代表、遼寧省鐵嶺市中心醫院副院長賀佳輝表示,通過建立醫聯體實施分級診療,可使大醫院的優質醫療資源得到釋放。但群眾對分級診療制度的內涵和意義認識模糊,固有的就醫思維模式沒有轉變,大量常見病、多發病患者依然從基層地區湧入省級乃至首都的大醫院。他認為,必須利用報紙、電視、互聯網等媒體形式,多管道、多角度進行政策解讀,才能讓分級診療制度逐步深入人心。

醫患關係是當前公立醫院改革不可忽視的一環。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省黔南州政協副主席張加春建議,由醫療糾紛處理部門、責任險保險部門、衛生計生部門、政府信訪部門的專職人員組成醫療服務投訴接待處置中心,避免患方多部門重複投訴一起糾紛。

重新規劃衛生資源

要把患者留在基層,應對衛生資源進行重新規劃。“重複建設和多頭管轄使現有醫療資源被浪費,導致人才、設備資源和患者越來越集中。應在政府統一調控下,有目標、有重點地整合醫療資源佈局,自上而下地建立起層次分明的醫療網路。”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僑聯青年委員會常務理事馮燕說。

“近年來,隨著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多部門、多行業管理的公立醫院管理模式,由於受行業特徵和管理體制的限制,日益暴露出問題和不足。”全國人大代表、甘肅省衛生計生委副主任郭玉芬表示,企業醫院、軍隊醫院大多是主管部門投資舉辦,或者是教育改革劃歸管理,在科室設置、人員編制、設備購置、績效考核等方面與衛生計生部門管理脫鉤,一些衛生計生政策及法規也不能得到很好地貫徹執行。她建議,打破醫療機構的多部門、多行業管理和所有制界限,實施屬地化區域衛生規劃,逐步實行政府衛生部門對醫療衛生機構的全行業歸口管理。從而理順醫療衛生管理體制,優化醫療衛生資源配置,形成特色突出、分工有序的醫療衛生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