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嬰健康

奶癬是什麼原因引起?

奶癬是一種嬰兒常見疾病,一般好發于嬰兒的皮膚或者是面部以及頭部的皮膚,容易在皮膚表面出現很多紅疹或者是濕疹等,而引起嬰兒奶癬的原因有很多種,通常情況下是由於飲食或者是產婦在哺乳期間食用過多辛辣食物所引起的,使濕熱進入嬰兒體內。

奶癬的原因

引起嬰兒奶廯的病因十分複雜,包括內外因素兩個方面。

內因主要與嬰兒的皮膚特性和過敏體質有關。由於這個時期的孩子皮膚角質層比較薄,毛細血管網豐富,而且內皮含水及氯化物比較多,並對各種刺激因素較為敏感,所以容易發生變態反應。進食魚、蝦、牛羊肉、奶、雞蛋等致敏食物,機械性摩擦及唾液和奶液的刺激是引起濕疹的主要外在因素,有的家長用鹼性較強的肥皂給嬰兒洗澡,也可引起濕疹。

此外,日光、紫外線、寒冷、濕熱等物理因素,接觸絲織品或人造纖維,以及皮膚不清潔等,都可能誘發濕疹發生或使病情加重。有些孩子在濕疹發生時或發生以後,可以有支氣管哮喘或過敏性鼻炎等其他變態反應性疾病的發生,這和遺傳性過敏體質有密切關係。

此外,引起嬰兒奶廯的因素還有先天因素和誘發因素。

1、先天因素

(1)孕婦食用很多的發物,即營養豐富或有刺激性的,容易使某些病狀發生變化的食物,如辛辣食物、魚腥海味等。

(2)孕婦情緒波動大,肝火內動,有未清除的熱毒於留在胎兒中。

(3)家族有過敏體質史的嬰兒容易患此病

2、誘發因素

(1)食物因素:富含蛋白質的食物:魚、蝦、蛋類及牛乳等

(2)外部刺激:毛製品、植物(各種植物花粉)、化學物品(護膚品、洗浴用品、清潔劑等)、化纖物品、動物皮革及羽毛

(3)病理因素:病毒或細菌感染、蟯蟲

(4)環境因素:日光照射、高溫或寒冷、穿衣不當

奶癬的症狀

奶癬即嬰兒濕疹,是嬰兒期的常見問題,多在生後1~2月開始,1~2年內消失。表現為皮膚的小米粒大小紅色丘疹、表面可有小白點,嬰兒可無自覺不適。嚴重者可出現滲出、結痂,甚至繼發感染,嬰兒可能有煩躁不安症狀,甚至影響睡眠和進食。

奶癬的症狀主要表現為皮損,皮損好發於顏面,多自兩頰開始,漸侵至額部,眉間,頭皮,反復發作,嚴峻者可親延頸部,肩胛部,甚至遍及全身。

皮損形態多樣,分佈大多對稱,時輕時重,在面部者,初為簇集的活散在的紅斑,丘疹在頭皮或眉部者,多有油膩性鱗屑和黃色發亮的結痂,輕者,僅有淺紅的斑片,伴有少量脫屑重者,為紅斑,水皰,糜爛,浸淫成片,不斷蔓延擴大,若過分搔抓,摩擦,洗燙,則糜爛加重,滲出增多,常因皮膚破損而繼發感染,引起四周淋巴結腫大,並伴有發熱,食欲減退,便幹溲赤等全身症狀。

自覺陣發性劇癢,遇暖尤甚,以致患兒常將頭面部在枕上或母親衣襟上摩擦,或用手搔抓,煩躁,哭鬧不安,常影響健康和睡眠。

多發於出生後1-3個月,多在1-2歲減輕,痊癒,少數可演變成小兒濕瘡。

奶癬可分為兩種類型

1、滲出型奶癬的症狀表現為:常見於肥胖型嬰兒,初起於兩頰,發生紅斑,丘疹,丘皰疹,常因劇癢搔抓而顯露有多量滲液的鮮紅糜爛面,嚴峻者可累及整個面部甚至全身,如有繼發感染可見膿皰及局部淋巴結腫大,發熱。

2、乾燥型奶癬的症狀表現為:多見於瘦弱的嬰兒,好發於頭皮,眉間等部位,表現為潮紅,脫屑,丘疹,但無明顯滲出,呈慢性時也可輕度浸潤肥厚,有皸裂,抓痕或結血痂,常因陣發性劇烈瘙癢而引起嬰兒哭鬧和睡眠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