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痛風消腫的最快方法

痛風是一種關節炎疾病,在發生通風時關節都會變得很疼,而且會有腫脹的現象,這樣不僅影響到人們的正常行動能力,連很多人徹底治療的希望都沒有,所以很多人會對痛風,其實痛風的關節腫痛大家不要小看,更多的可以選擇合適的方法慢慢調理,這樣能達到一定的療效。

痛風發作時如何消腫呢

秋水仙堿的療效一般都很顯著,通常於治療後12小時症狀開始緩解,36~48小時內完全消失。秋水仙堿的用法及劑量是每2小時口服1mg,服到獲得療效或者一直服到出現腹瀉或嘔吐為止。嚴重發作者可能需要服4~7mg(平均5mg)。對一次發作給予的劑量在48小時內不可超過7mg。

該治療常可引起腹瀉。若消化道對秋水仙堿不能耐受,也可經靜脈給藥,用氯化鈉溶液將秋水仙堿1mg稀釋到20ml,緩慢注射(>2~5分鐘),24小時內用量不得超過2mg。預防性口服秋水仙堿同時給予靜脈注射秋水仙堿可引起嚴重的骨髓抑制,甚至死亡。秋水仙堿引起的腹瀉可造成嚴重的電解質紊亂,尤其在老年人可導致嚴重後果。

抽吸關節和液,隨後注入皮質類固醇酯也可控制痛風急性發作。根據受累關節的大小,注入強的松龍叔丁乙酯10~50mg。ACTH80u單劑量肌內注射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治療方法,和靜脈用秋水仙堿一樣,特別適用於術後不能服藥的痛風發作的病人。多關節發作時,也可短期應用強的松,如20~30mg/d。偶爾需聯合應用幾種藥物治療痛風急性發作。

非類固醇抗炎藥(NSAID)對已確診的痛風急性發作有效。通常與食物一起服用,連續服2~5天。NSAID可以引起許多併發症,包括胃腸道不適,高鉀血症(出現於那些依賴前列腺素E2維持腎血流量的病人)和體液瀦留。用NSAID有特別危險的病人包括老年病人,脫水者,尤其有腎臟疾病史的病人。

促進尿酸排泄療法,口服丙磺舒(500mg片劑)或苯磺唑酮(100mg片劑)均可,調節用藥劑量以維持血清尿酸鹽濃度在正常範圍。開始給予半片每日2次。逐漸增加藥量達到每日4片。苯磺唑酮比丙磺舒作用強,但毒性也大。水楊酸鹽能對抗上述兩種藥物的促進尿酸鹽排泄作用,應避免作用。對乙醯氨基酚具有與水楊酸類似的鎮痛作用,卻不影響尿酸排泄。

用別嘌呤醇200~600mg/d(分次用)抑制尿酸合成,同樣也能控制血清尿酸鹽濃度。與促酸藥合用時,最初劑量宜小,逐漸加量直至尿酸水準接近4.5mg/dl(0.26mmol/L)。該藥除能阻斷尿酸形成中酶的作用(黃嘌呤氧化酶)之外,還能糾正嘌呤的過度合成。這時處理反復出現尿酸結石或有腎功能障礙的病人,特別有利。明確的尿酸結石能通過別嘌呤醇治療得到溶解。別嘌呤醇的副作用主要有輕度胃腸道不適,潛在危險性的皮疹,肝炎,血管炎和白細胞減少。

輔助療法,所有痛風患者都需要攝入大量液體,每日至少3L,尤其是以前患有慢性尿酸結石患者更應如此。服用碳酸氫鈉或檸檬酸三鈉5g,每日3次,使尿液鹼化。臨睡前服用乙醯唑胺50mg,能有效鹼化晨尿。注意避免尿液過鹼化,因為這可能促進草酸鈣結晶沉積。因為藥物完全可以有效降低血清尿酸鹽濃度,所以通常不需要嚴格限制飲食中嘌呤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