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艾草能治皮膚病嗎

艾草很多人都是非常瞭解的,但是有極少數的人會知道艾草其實是屬於一種中藥材的,只要是正確使用的話就會讓治療的效果變得更好一些,是可以起到很好的輔助治療功效,特別是對於皮膚疾病來說效果會變得更加明顯一些,無論是哪種皮膚疾病在使用艾草做治療以後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面起到一個很好的治療目的。

藥用價值:

可以用艾葉煮水來治療。因為艾葉有抑制細菌,抵抗病毒的作用,濕疹是最常見的病,生活中,特別是孩子,身體的抵抗力差,得了濕疹要及時處理,先煮一下艾葉,將汁倒入洗澡盆,一天洗一次。堅持洗,會好轉。如果病人的濕疹嚴重,並且患病的部位比較集中,可以將艾葉外敷在濕疹部位,具體是用滑石、爐甘石各50克、艾葉15克、加入適量的冰片,一起磨成粉,用消過毒的棉紗布包紮,最後敷在患病的皮膚處。

艾葉味辛、苦,性溫,無毒;歸脾、肝、腎經;芳香溫散,可升可降 具有溫經止血,散寒止痛,降濕殺蟲的功效。主治:月經不調,痛經,宮寒不孕,胎動不安,心腹冷痛,吐血,衄血,咯血,便血,崩漏,妊娠下血,泄瀉久痢,帶下,濕疹,疥癬,癰腫,痔瘡。灸治百病。濕疹,中醫稱濕毒瘡,其病多因風濕熱,客於肌膚,鬱結蘊滯所致。所以一般是不宜進食偏於熱性的食物,以免助熱化濕,進而加重病情。所以艾葉是不能用於治療濕疹的。

全草入藥,有溫經、去濕、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安胎、抗過敏等作用。歷代醫籍記載為“止血要藥”,又是婦科常用藥之一,治虛寒性的婦科疾患尤佳,又治老年慢性支氣管炎與哮喘,煮水洗浴時可防治產褥期母嬰感染疾病,或製藥枕頭、藥背心,防治老年慢性支氣管炎或哮喘及虛寒胃痛等;艾葉曬乾搗碎得“艾絨”,制艾條供艾灸用,又可作“印泥”的原料。此外全草作殺蟲的農藥或薰煙作房間消毒、殺蟲藥。嫩芽及幼苗作菜蔬。[1]

艾草性味苦、辛、溫,入脾、肝、腎。《本草綱目》記載:艾以葉入藥,性溫、味苦、無毒、純陽之性、通十二經、具回陽、理氣血、逐濕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亦常用於針灸。故又被稱為“醫草”,臺灣正流行的“藥草浴”,大多就是選用艾草。關於艾葉的性能,《本草》載:“艾葉能灸百病。”《本草從新》說:“艾葉苦辛,生溫,熟熱,純陽之性,能回垂絕之陽,通十二經,走三陰,理氣血,逐寒濕,暖子宮……以之灸火,能透諸經而除百病。”說明用艾葉作施灸材料,有通經活絡,祛除陰寒,消腫散結,回陽救逆等作用。現代藥理發現,艾葉揮發油含量多,1.8-桉葉素(占50%以上),其它有α-側柏酮、倍半萜烯醇及其酯。風乾葉含礦物質10.13%,脂肪2.59%,蛋白質 25.85%,以及維生素A、B1、B2、C等。灸用艾葉,一般以越陳越好,故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孟子》)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