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保健人群

保健人群

血管病變的症狀有哪些?

血管是維持人體生命的重要紐帶,一旦出現病變就會出現各種異常現象,比如容易疼痛現象明顯,包括間歇性疼痛(運動性、體位性和溫差性三種)、持續性疼痛;另外肢體形態和皮膚顏色也會發生變化,這種情況下除了積極治療之外一定要注意飲食,還要適當進行運動。

一、疼 痛

肢體疼痛是血管外科常見的症狀,主要是由動脈供血不足和靜脈高壓、淤血引起,通常可分成間歇性疼痛和持續性疼痛兩大類。

(一)間歇性疼痛

包括運動性、體位性和溫差性疼痛三種類型。

1.運動性疼痛

運動性疼痛又稱間歇性跛行,整個下肢均可發生,但多發生於小腿腓腸肌部位,特徵是患者行走一段距離後患肢出現怠倦、壓迫感、麻木感、鈍痛或痙攣性劇痛等,休息一段時間後緩解,但再次行走同樣的距離,可產生同樣的症狀。這是肢體慢性缺血的典型症狀,多在病變的早期出現。應該指出的是,靜脈性疾病和有些非動脈閉塞病變,如髂—股靜脈閉塞、髖或膝關節炎等時,也可發生間歇性跛行。因此對有間歇性跛行者,必須檢查有無動脈供血不足和靜脈性疾病的其他徵象。

2.體位性疼痛

肢體的體位變化,可影響血流情況從而加重或改善疼痛。如動脈供血不足的患肢抬高因供血減少導致誘發或加重疼痛,下垂時減輕。相反,靜脈回流不暢的患者,患肢下垂時因淤血加重而誘發或加重疼痛,患肢抬高時因利於靜脈回流從而引起疼痛緩解。

3. 溫差性疼痛

肢體的疼痛與環境溫度相關。動脈供血不足時,使患肢過熱或過冷均可引起疼痛。過熱時,如熱浴或熱敷,局部代謝加快,耗氧量增加,已經狹窄的動脈不能供應足夠的血量來滿足局部代謝的需求時,即表現為疼痛。過冷時,如冷敷、寒冷、受涼或受潮等,均可刺激小動脈痙攣,更加重患肢供血不足而出現疼痛。

(二)持續性疼痛

又稱靜息痛。嚴重的動脈和靜脈病變,多能引起肢體持續性疼痛,而以動脈閉塞所釀成者更為劇烈。動脈性靜息痛主要是由缺血性神經炎引起。靜息痛可以突然發生,如急性動脈栓塞,也可逐步發展而來,如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和動脈粥樣硬化閉塞症等。供血不足引起的疼痛,抬高患肢後症狀可加劇,夜間疼痛顯著加重。靜脈性靜息痛一般為沉重、酸脹和脹痛感。急性深靜脈血栓形成時,除患肢腫脹、脹痛外,在病變部位尚有壓痛存在,如腓腸肌和股總靜脈等處。

二、患肢形態

患肢形態主要為腫脹,其次包括萎縮、增長、增粗和局限性隆起等。下肢深靜脈功能不全者多發生患肢腫脹,主要由深靜脈系統淤血、高壓所致。下肢深靜脈功能不全按血流動力學的改變,可分為血液倒流和血液回流障礙兩大類。前者包括下肢原發性深靜脈瓣膜功能不全(多繼發淺靜脈和交通靜脈功能不全)、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後完全再通型、先天性下肢深靜脈無瓣症等。後者包括急性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血栓形成後完全閉塞和部分再通型、靜脈畸形骨肥大綜合征、髂靜脈受壓和下腔靜脈阻塞綜合征等。靜脈畸形骨肥大綜合征者,除患肢腫脹外,還有皮膚血管痣、肢體增長和淺靜脈曲張等表現。髂靜脈和下腔靜脈阻塞時,多在胸腹壁有曲張的淺靜脈可見。動靜脈瘺也可使肢體腫脹,但程度常較輕。患肢靜脈腫脹需與淋巴水腫和心臟病、腎臟病引起的下肢腫脹相鑒別。靜脈性腫脹一般不延及足部,而淋巴水腫和心臟病引起的下肢腫脹,則包括足部在內。淋巴水腫者皮膚呈典型的象皮腫。心臟病、腎臟病引起的下肢腫脹均累及雙下肢,範圍廣泛,多伴有原發病因的其他症狀。

肢體增長均發生于先天性周圍血管疾病,如先天性動靜脈瘺和靜脈畸形骨肥大綜合征等,除肢體增長外,還有其他一些相應的臨床症狀和體征,多在幼年或少年期發病,動靜脈瘺患者還可在病變部位捫及震顫和聽到雜音。

由周圍血管病引起的局限性隆起,包括結節性動脈周圍炎、動脈瘤、囊性淺靜脈擴張、靜脈瘤和遊走性血栓性淺靜脈炎等。

三、皮膚色澤改變

皮膚色澤改變主要由動脈供血不足、舒縮失常,以及靜脈系統淤血、高壓所引起。檢查患肢皮色時,應盡可能利用天然光線,在室溫為25℃左右的環境中進行觀察。正常皮膚的色澤為淡紅色,病態的皮色分為發紅、發紺和蒼白3種。紅斑性肢痛發作時,皮膚呈典型的潮紅色。雷諾綜合征和指(趾)發紺病時,雙側肢端的對稱部位呈持續和均勻的發紺,並伴有皮膚溫度降低。動脈痙攣或閉塞使肢體供血不足時,患肢皮膚呈蒼白色。下肢深靜脈高壓繼發小腿交通靜脈功能不全或淺靜脈瓣膜嚴重功能不全時,多發生足靴區色素沉著(彩圖1),一般認為,色素沉著的範圍和程度,隨病情的進展而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