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腳底心酸脹老想按

腳底心酸脹,老是想按,且走不了很長的路就出現腳疼症狀,想要休息,是扁平足一種比較明顯的表現。腳對於人來說,是很重要的一個部位,如果出現了扁平足,影響了人的行走功能的話,還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人的日常生活,所以需要進行積極的治療。下面就給大家詳細介紹扁平足的相關知識!

簡介

扁平足(骨科),平足症主要是由於某些原因使足骨形態異常、肌肉萎縮、韌帶攣縮或慢性勞損造成足縱弓塌陷或彈性消失所引起的足痛,又稱為扁平足。

扁平足是由於先天因素或足部肌肉韌帶損傷,如肌腱拉傷,小腿肌群的麻痹、萎縮等,使維持足弓的力量削弱,引起足弓變平。據專家調查,扁平足在青少年學生中發病率為11%,僅次於近視等五官科疾病,但許多時候扁平足並沒得到足夠的重視。

正常足跟與足背骨借韌帶與關節形成足弓,使足底有較好的彈性,能夠緩衝外力的衝擊、震盪,還對行走時足底的血管神經起到保護。正因如此,人類才能自如地飛跑、跳躍、長途跋涉及做高難度的技巧動作,如舞蹈、體操、田徑運動等。扁平足在長途行走、奔跑時易疲勞,其速度、耐力及爆發力都不及正常足;足跟長久著地也可壓迫血管神經,容易產生足麻、腳痛;不易減少外力對脊柱及大腦、內臟的衝擊,造成臟器損傷,影響正常發育、長高和健康,更難以勝任運動員、軍人、飛行員等職業。

病理病因

1、足的肌肉、韌帶缺乏鍛煉,力量不足。例如,從小不愛參加體育鍛煉,或長時間穿過小的鞋,影響腳的肌肉、韌帶發痛,以致足弓的正常發育受阻。

2、足的肌肉、韌帶過度疲勞,兒童時期長時間的行走、站立、搬抬過重的物品、運動量過大等均可造成例如,長時間進行重量較大的舉重運動,超常距離的跑步都可導致足的肌肉、韌帶慢性損傷、造成足弓塌隱藏,形成扁平足。

3、疾病的影響。因病長期臥床的病兒,足的肌肉萎縮,可造成扁平足。另外,腦癱、小兒麻痹後遺症患兒,跟骨骨折畸形癒合、脛後腱腿斷裂,跟骨或其他足骨結核等均可造成扁平足。

症狀表現

臨床表現主要為久站或行走時足部疼痛或不適,站立時跟外翻、足扁平、前足外展,舟骨結節處腫脹壓痛,休息減輕,晚期發展為痙攣性平足,並可引起骨性關節炎併發症。部分病人有家族史。本症可發生于兒童及青壯年,若為先天性者則多在10歲以後出現症狀,常因各種損傷和勞累、肥胖而誘發,雙側多見。本症重在預防,一般行非手術療法多能奏效,少數患者則需手術治療,亦可獲得較好療效。療效欠佳者多數是未經正規治療或伴有合併症、併發症者。

1.姿勢性平足症:為初發期,足弓外觀無異常,但行走和勞累後感足疲勞和疼痛,小腿外側踝部時感疼痛,足底中心和腳背可有腫脹,舟骨結節處腫脹及壓痛明顯,局部皮膚可發紅,足活動內翻輕度受限。站立時,足扁平,足外翻。經休息後,症狀、體征可消失。

2.痙攣性平足症:好發於青壯年,部分由姿勢性平足處理不當發展而來。主要為站立或行走時疼痛嚴重,可呈八字腳步態。腓骨長肌呈強直性痙攣,足內、外翻和外展活動受限。足跟變寬,足底外翻,跟腱向外偏斜,前足外展,舟骨結節完全塌陷,向內突出。嚴重者,足部僵硬。固定于外翻、外展和背伸位,活動明顯受限。即使經較長時間休息,症狀也難改善。部分病人可繼發腰背痛及髖、膝關節疼痛。